中央空调行业资讯_中央空调冷凝器漏水维修案例 | 冷凝器补漏实例_维修保养服务
2025-07-25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凝器作为核心部件之一,承担着将制冷剂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重要功能。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制冷效率和稳定性。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冷凝器因材质老化、焊接缺陷、腐蚀、振动等原因,常常出现漏水问题。这不仅影响设备性能,还可能对建筑结构和周边设备造成损害。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的中央空调冷凝器补漏维修案例,深入分析漏水原因、维修过程及后续维护建议,为行业从业者和用户单位提供参考。


一、故障现象与初步判断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夏季高峰期运行中央空调系统时,发现主机运行异常,制冷效果下降,且冷凝水排水管周边出现明显渗水现象。维修人员现场检查发现,冷凝器壳体表面有水珠凝结并持续滴落,初步判断为冷凝器内部管束泄漏,导致冷却水与制冷剂发生串通。

为确认具体漏点,技术人员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冷凝器外部进行扫描,发现局部区域温度异常,进一步结合压力测试和水样检测,最终确认为冷凝器管束存在微小裂缝,导致冷却水渗入制冷剂系统。


二、冷凝器结构与漏水原因分析

该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的是壳管式冷凝器,由壳体、管束、封头、支撑板等组成。制冷剂在壳体内流动,冷却水则通过管束内部循环带走热量。正常情况下,两者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互不接触。

本次漏水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材料疲劳与腐蚀:冷凝器长期运行,冷却水中含有一定杂质,加之水质处理不当,导致铜管内壁腐蚀,逐渐形成微孔或裂缝。
  2. 焊接缺陷:部分管束与管板之间的焊接存在虚焊或夹渣现象,在长期热应力和振动作用下产生裂纹。
  3. 机械应力损伤:设备启停频繁,导致热胀冷缩效应加剧,管束与支撑结构之间产生疲劳损伤。
  4. 水质管理不到位:冷却水未定期进行软化、杀菌处理,造成结垢与腐蚀并存,加剧了管材老化。

三、维修方案与实施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维修团队制定了以下处理方案:

1. 系统停机与安全准备

为确保维修安全,首先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停机操作,切断电源与冷却水供应,并对系统进行泄压与残液排放,防止在维修过程中发生意外。

2. 拆卸冷凝器端盖

使用专用工具拆卸冷凝器两端封头,露出内部管束结构,便于进一步检查与处理。

3. 漏点定位与管束封堵

利用内窥镜对管束内部进行检查,结合水压测试,精确定位破损管束。对确认泄漏的管束采用铜堵头进行封堵,防止冷却水继续进入制冷剂循环系统。本次维修共封堵破损管束12根,占总管束数的3%。

4. 焊接修复与防腐处理

对存在焊接缺陷的部位进行打磨处理后重新焊接,并在焊接完成后进行X射线探伤检测,确保焊缝质量。随后对冷凝器内外壁进行除锈与防腐喷涂处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5. 系统清洗与水质处理

为防止再次出现腐蚀问题,维修团队对冷却水系统进行了全面清洗,并更换了新的水处理药剂,包括缓蚀剂、阻垢剂与杀菌剂,确保水质稳定。

6. 系统试运行与检测

维修完成后,重新安装冷凝器端盖,注入冷却水与制冷剂,进行系统试运行。通过压力测试、温度监测与能效评估,确认冷凝器运行恢复正常,制冷效率提升至设计值的95%以上。


四、维修后的维护建议

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建议用户单位在日常运行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维护管理:

  1. 定期检查冷凝器状态:每季度对冷凝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关注管束腐蚀、焊缝开裂等情况。
  2.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冷却水pH值、硬度、氯离子含量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3. 建立运行记录与预警机制: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如进出水温差、压力变化等,发现异常及时预警。
  4. 开展专业培训:对运维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提高其对冷凝器及其他核心部件的维护能力。
  5. 定期更换老化部件:对使用超过5年的冷凝器应考虑逐步更换管束或整体设备,避免突发性故障。

五、结语

中央空调冷凝器作为关键换热设备,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能效与使用寿命。本次维修案例表明,冷凝器漏水问题虽常见,但通过科学诊断、精准维修与系统化维护,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提醒广大用户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重视日常保养与水质管理,以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随着中央空调系统的日益普及,维修保养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未来,建议更多企业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冷凝器等关键部件的实时监控与故障预警,从而提升整体运维效率与服务质量。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