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中央空调系统,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制定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GB 21454)。这一标准为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能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空调系统的能耗尤为突出。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因其灵活的制冷制热功能和较高的能效比,成为商业建筑、办公楼宇以及住宅区的首选解决方案。然而,市场上产品性能参差不齐,部分低效设备不仅浪费能源,还增加了碳排放。为此,国家出台了GB 21454标准,旨在通过设定最低能效要求和分级体系,引导企业生产高效产品,同时帮助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设备。
该标准适用于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涵盖了制冷量范围从8kW到几十kW的各类机型。它不仅规定了产品的能效限定值,还明确了能源效率等级划分方法,从而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GB 214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能效限定值是强制性指标,所有进入市场的设备必须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具体而言,标准定义了两种工况下的性能系数(COP):
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冷量段的最低IPLV(C)和IPLV(H)值。例如,对于中小型机组(冷量小于等于28kW),其制冷季节能效比不得低于3.6;而对于大型机组(冷量大于71kW),则需达到更高的能效水平。这些限定值确保了市场上的产品具备一定的节能效果,同时也淘汰了那些严重耗能的落后设备。
除了能效限定值外,GB 21454还引入了能源效率等级的概念,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分为五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最高能效,5级为最低能效但符合限定值的产品。各等级的划分基于IPLV(C)和IPLV(H)的具体数值,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加权计算。
等级 | IPLV(C) 最小值 | IPLV(H) 最小值 |
---|---|---|
1级 | ≥4.5 | ≥4.0 |
2级 | ≥4.0 | ≥3.5 |
3级 | ≥3.6 | ≥3.1 |
4级 | ≥3.2 | ≥2.7 |
5级 | ≥2.8 | ≥2.3 |
这种分级制度便于用户直观了解产品的节能特性,也为政府采购、绿色建筑认证等提供了明确的技术参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进步,标准可能会定期修订,以适应更高能效的需求。
自GB 21454实施以来,我国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一方面,生产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压缩机、换热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能效产品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向优质产品倾斜。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能力不足难以达到高等级能效要求,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或转向低端领域。此外,由于测试条件复杂且成本较高,个别厂家可能存在虚标能效的现象,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抽检力度。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作为建筑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能效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预见,未来的GB 21454标准将进一步严格化,甚至可能引入智能化控制、可再生能源耦合等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行业应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如开发变频技术、新型环保冷媒以及更高效的热交换材料,以实现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舒适性。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可通过政策激励、培训教育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标准要求,共同推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总之,GB 21454不仅是我国空调行业的一次重要升级,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严格执行标准,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