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空调行业在技术创新和节能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控制和成本优化方面,成为众多企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随着电力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电费价格的持续上涨,如何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中央空调的运行成本,成为用户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利用夜间电费低谷时段进行错峰用电,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策略。
为了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推动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国多地实施了分时电价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一天24小时被划分为高峰、平段和低谷三个用电时段,不同时间段的电价差异明显。一般来说,夜间22:00至次日6:00为电费低谷时段,电价仅为高峰时段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这种价格机制为中央空调用户提供了节能降耗的新思路。
中央空调系统通常具有较大的冷热负荷调节能力,尤其是一些配备蓄冷(蓄热)装置的系统,可以在电价较低的夜间时段提前运行,将冷量或热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释放使用。这种“移峰填谷”的运行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电费支出,还能减轻电网负荷,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医院等场所,其空调系统运行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工作时段,而通过在夜间低谷时段提前制冷或制热,配合冰蓄冷、水蓄冷等技术,可以在白天减少主机运行时间,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实现中央空调错峰用电的关键在于系统设计和运行策略的优化。目前,主流的错峰用电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冰蓄冷系统:利用夜间低谷电价运行制冷机组,将水制成冰并储存于蓄冰槽中,白天通过融冰释放冷量,满足空调需求。该系统特别适用于白天冷负荷大、夜间负荷小的场所。
水蓄冷系统:通过在夜间低价时段将冷水储存在大容量水箱中,白天通过水泵将冷水输送至空调末端设备,实现降温效果。相比冰蓄冷系统,水蓄冷系统初期投资较低,适用于中小型建筑。
热回收系统:部分中央空调系统具备热回收功能,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回收废热,用于夜间热水制备或预热空气,从而减少白天能源消耗。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引入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或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对空调运行时间、温度设定、负荷分配等进行精准调控,实现按需供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以一个中型写字楼为例,假设其中央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为100万元,其中70%集中在白天高峰和平段时段。若通过错峰用电措施将30%的运行负荷转移到夜间低谷时段,预计每年可节省电费支出约15%~25%。考虑到系统初期投资回收周期通常在3~5年之间,这种节能方式在长期运营中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率。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采用蓄冷技术的用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进一步提升了错峰用电项目的投资吸引力。
合理评估负荷需求:在实施错峰用电前,需对建筑的冷热负荷进行详细测算,确保夜间运行的蓄冷(蓄热)能力能够满足白天使用需求。
优化系统设计:建议在中央空调系统设计阶段就纳入错峰用电理念,选择具备蓄冷能力的设备,并合理配置蓄冷罐容积。
加强运行管理: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制度,结合天气预报和历史数据,动态调整运行策略,避免过度运行或冷量浪费。
关注维护保养:错峰运行会增加夜间设备的使用频率,因此需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结合可再生能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错峰用电与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环保性能和经济性。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和用户节能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央空调行业的节能技术应用将更加广泛。错峰用电作为一种成熟的节能手段,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