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空调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空调行业正加速推进供应链国产化,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自给率持续提升,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空调制造虽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核心部件如压缩机、控制器芯片、电子膨胀阀等仍依赖进口,尤其是在高端变频技术领域,国外品牌长期掌握话语权。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应对国际供应链波动的能力。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家对产业链安全的高度重视,国内空调龙头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逐步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以压缩机为例,作为空调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整机能效与稳定性。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在该领域具备较强技术壁垒。然而,随着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国产涡旋式和转子式压缩机已实现批量应用,并在能效、噪音控制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格力自主研发的凌达压缩机,已广泛应用于其家用与商用空调产品线,国产化率超过90%。美的旗下美芝压缩机更是在全球小型压缩机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中国在核心部件领域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除了硬件部件,控制系统中的芯片国产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空调的智能化运行高度依赖主控芯片和传感器,过去这类高端半导体元件多由欧美日企业供应。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一批本土半导体企业迅速崛起。例如,华为海思、兆易创新、国民技术等公司相继推出适用于家电控制的MCU(微控制器),并在多家空调厂商中实现替代应用。尽管在高端高精度模拟芯片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整体国产替代进程正在提速,部分中端型号已实现全面自主供应。
材料端的国产化进程同样不容忽视。空调生产涉及大量铜管、铝箔、塑料件及保温材料,其中高精度内螺纹铜管曾长期依赖进口。如今,金龙铜管、海亮股份等国内企业已掌握核心技术,产品质量稳定,价格更具优势,成为主流空调厂商的首选供应商。此外,在环保制冷剂替代方面,中国企业也走在前列。随着R22等传统制冷剂逐步淘汰,R32、R290等低GWP(全球变暖潜值)制冷剂的推广应用,倒逼国内企业在新材料适配、系统设计上进行革新,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技术门槛和自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国产化的推进并非简单的“替换进口”,而是伴随着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越来越多的空调企业开始构建“垂直整合+战略合作”的新型供应链体系。一方面,通过并购或自建方式掌控上游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例如,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磁悬浮离心机技术,已在大型中央空调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国产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韧性,鼓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地方政府也在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当然,国产化之路仍面临挑战。部分高端材料、精密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风险,基础研究积累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完全脱离国际供应链并不现实,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我为主、多元协同”的供应链布局,既保障安全可控,又保持开放合作。
总体来看,空调行业供应链国产化率的持续提高,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随着技术积累的不断深化和国产替代的稳步推进,中国空调产业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转型,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来,随着更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生态体系的完善,国产空调有望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