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冷链低温环境下人员作业空间设计
2025-09-22

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药冷链运输与储存作为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与规范性日益受到重视。中药因其成分复杂、活性易受环境影响,对温湿度控制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在低温冷链环境下,必须确保药材或制剂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维持稳定药效。然而,在强调设备与技术的同时,一个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员在低温环境下的作业空间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人因工程不仅影响操作效率,更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健康安全与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首先,低温环境对人体生理具有显著影响。当作业温度长期低于10℃,尤其是接近0℃甚至负温时,人体末梢血液循环减缓,手部灵活性下降,反应速度降低,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对于中药冷链仓储与分拣人员而言,频繁进行药材分类、包装检查、标签核对等精细操作,若缺乏适宜的人体工学支持,极易导致疲劳累积,增加差错率。因此,作业空间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人在低温下的行为特征与生理限制。

在空间布局方面,应遵循“动线合理、分区明确”的原则。冷链作业区通常包括接收区、暂存区、分拣区、打包区及出库区。各功能区域之间应设置缓冲过渡带,避免人员频繁进出温差较大的环境,造成身体不适或冷凝水问题。例如,在冷库与常温区之间设立“中温过渡舱”,使人员逐步适应温度变化,减少热应激风险。同时,关键操作区域如分拣台、质检台应布置在冷量分布均匀、照明充足的位置,避免靠近冷风机直吹区域,防止局部过冷影响作业舒适度。

其次,工作台面与设备的高度设计需符合人因工程标准。研究表明,长时间在不合适的高度进行弯腰或抬臂操作,会显著增加肌肉骨骼系统负担。针对中药冷链作业特点,建议采用可调节式操作台,根据作业人员身高设定台面高度(一般为肘下5–10厘米),并配备防滑、隔热材质的台面垫层,以减少手部冷感与滑脱风险。此外,工具与物料应按使用频率进行“就近布局”,高频使用的包装材料、检测仪器应置于肩至膝之间的“黄金操作区”,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身体移动。

照明设计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低温环境中,光线易因结霜或雾气而衰减,影响视觉清晰度。因此,应采用防雾、防爆、高显色指数(Ra≥80)的LED照明系统,确保照度不低于300勒克斯,重点操作区域可提升至500勒克斯。照明灯具宜安装于操作台正上方或侧前方,避免产生阴影或眩光。对于需要辨识药材颜色、质地的质检岗位,还应配置局部辅助光源,提升视觉准确性。

通风与空气质量控制也直接影响人员作业状态。封闭式低温环境易积聚二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物,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头晕、注意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冷链作业空间应配备独立的新风系统,保持适度换气次数(建议每小时2–4次),并在回风口设置过滤装置,防止粉尘交叉污染中药材。同时,空气流速应控制在0.2–0.5米/秒之间,既保证散热均匀,又避免强风直吹人体造成不适。

在个人防护方面,作业空间应配套设置更衣室、热饮供应点与短暂休息区。员工进入低温区前需穿戴专用防寒服、保温手套与防滑靴,这些装备的穿脱应在温暖区域内完成,避免在低温下操作带来不便。企业还应建立轮岗制度,限制单次连续作业时间(建议不超过90分钟),并通过监控系统实时关注人员状态,预防低温相关职业伤害。

最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优化人员作业环境。例如,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各区域环境参数,结合AI算法动态调节制冷设备运行;利用AR眼镜辅助人员快速定位货位,减少查找时间;部署自动化输送线与机械臂,将重体力搬运任务交由机器完成,从而降低人员在低温下的暴露强度。

综上所述,中药冷链低温环境下的人员作业空间设计,不仅是建筑与设备的简单组合,更是融合了医学、工效学、环境工程与管理科学的系统工程。唯有以人为本,兼顾效率与安全,才能真正实现中药冷链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