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空调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欧盟碳关税政策以及部分国家对进口产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中国空调制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出口挑战。为应对这些风险,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通过在目标市场或临近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与销售,从而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增强全球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工艺技术和成本优势,占据了全球家用和商用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一些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反倾销调查,使得传统出口模式的成本大幅上升。例如,美国自2018年起对中国部分空调产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导致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市场份额受到挤压。与此同时,欧盟正在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未来可能对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征收额外费用,这对依赖化石能源电力进行生产的空调产品构成潜在威胁。
在此背景下,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中国空调龙头企业纷纷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海外建厂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美的集团早在2010年便收购了埃及Miraco公司,并在当地建立空调生产基地,辐射中东和非洲市场。此后,又在越南、巴西、印度等地设立多个制造中心,形成覆盖亚非拉主要新兴市场的生产网络。格力电器则在巴西拥有成熟的生产基地,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亚和中东的投资。海尔智家通过并购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Fisher & Paykel等国际品牌,在全球建立起多品牌、多基地的运营体系,其在泰国、巴基斯坦等地的工厂已实现空调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与销售。
海外建厂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本地化生产能够直接规避高额关税和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周期,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其次,贴近终端市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功能配置。例如,中东地区高温干燥,消费者更关注制冷效率和耐用性;东南亚湿热气候则对除湿和静音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本地研发与生产,企业可以快速推出符合区域特点的产品,增强品牌粘性。此外,海外设厂还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摆脱“低价倾销”的刻板印象,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建厂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复制。企业在跨出国门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劳工制度、环保标准差异巨大,管理难度显著增加。例如,欧洲对能效等级和环保制冷剂的要求极为严格,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升级。此外,海外工厂的供应链配套往往不如国内完善,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一旦遭遇国际物流中断或政策限制,可能影响整体产能。因此,企业在布局海外时,必须做好长期战略规划,注重本地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并加强合规管理。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未来空调企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延伸至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与本地化运营水平。那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灵活应对政策变化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与此同时,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为中国空调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海外投资环境。通过在东盟、中东欧等关税优惠区域内设厂,企业不仅可以服务本地市场,还能辐射周边国家,实现“一厂多市”的战略布局。
总体而言,海外建厂已成为中国空调行业应对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路径。这不仅是被动防御之举,更是主动出击的战略选择。通过全球化生产布局,中国企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全球制造”转型,逐步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未来,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空调产品还将面临更高的能效和环保要求。企业唯有坚持技术创新、优化全球布局,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