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其中空调系统的能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空调负荷的剧烈波动不仅加剧了电网压力,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甚至引发电力供应紧张。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节能技术,其中利用相变储能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来平衡空调负荷波动成为一项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
相变储能材料是一类能够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发生物态转变(如固—液或固—固相变)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的物质。与传统的显热储能方式相比,PCM具有储能密度高、温度变化小、能量释放平稳等优势。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相变温度时,材料吸收热量并发生熔化,从而抑制室内温度上升;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并释放热量,减缓温度下降。这种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调节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热负荷波动。
在空调系统中引入PCM,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负荷平衡:一是将PCM集成于建筑围护结构中,如墙体、天花板或地板;二是将其应用于空调设备本身,例如安装在送风管道、冷却盘管附近或作为蓄冷装置的一部分。前者通过被动式调温减少空调启停频率,后者则通过主动参与冷量储存与释放优化系统运行策略。
以墙体应用为例,将微胶囊化的PCM掺入石膏板或混凝土中,可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和室内热源产生的多余热量,延缓热量向室内的传递,从而降低空调制冷需求。到了夜间,随着室外温度下降,PCM逐渐凝固并释放热量,同时借助自然通风或低谷电价时段的空调运行进行“充电”,为次日的高温做好准备。这种“削峰填谷”的作用显著降低了空调峰值负荷,减轻了电网压力,并提高了整体能效。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PCM还可作为动态蓄冷介质使用。传统冰蓄冷或水蓄冷技术虽然成熟,但存在体积大、效率受限等问题。而采用适宜相变温度(如7~10℃)的PCM构建模块化蓄冷单元,可以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组,将冷量以潜热形式储存在PCM中;白天高峰时段则释放冷量供空调使用,从而减少高峰期对电网的依赖。此外,由于PCM相变过程温度恒定,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出风温度,提升室内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PCM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技术挑战。首先是材料成本较高,尤其是高性能有机类或复合相变材料;其次是长期循环稳定性问题,部分材料在反复相变后可能出现泄漏、相分离或热性能衰减;此外,导热系数偏低限制了其充放热速率,常需结合金属泡沫、石墨烯等导热增强手段加以改善。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开发低成本、高稳定性、高导热性的复合相变材料,并优化其在不同气候区和建筑类型中的匹配设计。
从系统层面看,PCM与智能控制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其调控能力。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温湿度、人员活动及电价信号,结合预测算法动态调整PCM的充放热策略,实现按需供冷、精准控温。这种“材料+智能”的协同模式有望推动空调系统向更加绿色、高效、灵活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利用相变储能材料平衡空调负荷波动,不仅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建筑节能降碳的重要手段。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完善,PCM将在未来的低碳建筑和智慧能源系统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推广其规模化应用,需要政策支持、产业协作与跨学科创新的共同推进,最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