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高能耗产品之一,空调在生产、使用和报废全生命周期中均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生产环节尤为关键。近日,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出台《空调生产环节减碳路径实施方案》,首次系统性明确了空调制造行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减排路线图,标志着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方案指出,空调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原材料获取、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以及能源消耗等阶段。其中,钢材、铜材、塑料等基础材料的冶炼与加工占总排放量的60%以上,而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也贡献了近30%的碳足迹。为此,政策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驱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四大维度提出了具体措施。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方案鼓励企业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建设绿色供应链。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设备使用,引导行业向高效、低碳模式转型。同时,支持区域性空调产业集群开展绿色制造试点,打造“零碳工厂”样板工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其次,技术创新被视为实现减碳突破的核心动力。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主要空调生产企业需实现关键工艺环节的能效提升15%以上。重点推广变频压缩机自动化生产线、无氟发泡技术、低VOC(挥发性有机物)喷涂工艺等低碳制造技术。此外,鼓励研发新型环保制冷剂替代传统高GWP(全球变暖潜值)工质,并加快其在量产中的应用进程。科技部也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绿色制造共性技术难题。
能源结构转型是另一大重点。方案要求空调生产企业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力争到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绿电使用率不低于40%。鼓励企业在厂区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配套储能设施,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对于用电大户,推行绿电采购机制,纳入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同时,加强电网协同调度,推动工业园区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降低整体碳强度。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方案强调构建闭环回收体系。要求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旧空调逆向物流网络,提升拆解与再制造能力。重点推进铜、铝、塑料等高价值材料的高效回收,目标是到2028年,空调产品材料回收率达到90%以上。同时,推广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维修与升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为保障政策落地,方案还配套了一系列激励与监管机制。对实施绿色技改、达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绿色信贷支持和专项资金补贴;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则纳入环境信用评价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和重大项目投标。生态环境部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建立空调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碳标签制度,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路径的出台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及国际气候承诺紧密衔接。中国作为空调制造第一大国,年产超1.5亿台,占据全球产量70%以上。行业整体碳排放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碳达峰进程。据测算,若该方案全面实施,预计到2030年,空调生产环节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0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亿棵的固碳效果。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减碳路径不仅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更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低碳制造能力正成为出口新门槛。提前布局的企业将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规则下占据主动。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细化和执行深化,空调制造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并重,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空调”,不仅要在使用中节能,更要在诞生之初就践行低碳承诺。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