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中和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空调行业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2023年,由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牵头,联合多家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共同编制的《空调行业碳中和路径规划》正式发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空调产业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该规划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系统梳理了空调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现状,涵盖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运输配送、使用运行以及报废回收等环节。数据显示,空调在使用阶段的电力消耗占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80%以上,因此提升能效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突破口。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行业主流空调产品的能效标准将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能效水平,变频空调普及率提升至95%以上;到2030年,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40%,并在重点企业试点建设零碳工厂;到2060年,实现全行业碳中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行动路径。首先,在技术层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高效压缩机、新型环保制冷剂、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瓶颈。特别是R290(丙烷)等低全球变暖潜值(GWP)制冷剂的推广应用,已被列为优先发展方向。目前,部分领军企业已实现R290空调的规模化生产,并通过国际安全认证,具备出口能力。
其次,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规划倡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能耗,优化工艺流程,降低单位产品碳足迹。同时,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一些头部企业已率先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并尝试推出“碳标签”空调,增强市场透明度与品牌竞争力。
在能源结构方面,规划鼓励企业利用分布式光伏、绿电采购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对于大型生产基地,支持配套建设光伏电站或参与绿电交易,逐步实现生产端的清洁化替代。此外,推动废旧空调回收体系建设,提升金属、塑料等材料的再生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
政策支持是路径实施的重要保障。规划建议相关部门完善节能补贴、绿色金融、碳交易等激励机制,对高能效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修订空调能效国家标准,推动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全产业链协同的系统工程。为此,规划强调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空调制造商可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推动绿色建筑与高效空调系统的集成设计;与电网公司联动,探索需求侧响应与智能调度,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
在全球市场层面,中国作为空调制造大国,年产销量占全球70%以上,其低碳转型具有深远影响。此次路径规划的发布,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球空调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减碳范式。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深化,中国高效低碳空调有望加速走向世界,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挑战。
当然,实现碳中和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低GWP制冷剂的安全性与成本问题、老旧空调更新换代的经济压力、区域间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空调行业正朝着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
总体而言,《空调行业碳中和路径规划》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制造业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行业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也彰显了中国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责任意识。未来,空调将不再仅仅是调节温度的工具,更将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