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消费者对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家用电器的能效标准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家庭耗电量较大的电器之一,空调的能效表现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耗与居民用电成本。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式实施新版《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2023),标志着我国空调能效标识制度迎来新一轮升级。这一新规不仅提高了准入门槛,也对行业技术革新和消费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多位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首先,新国标在能效指标设定上更加严格。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将空调产品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整体提升了约10%—15%,并取消了原有的三级能效等级,仅保留一级、二级两个等级。这意味着原先属于三级能效的产品将不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必须被淘汰或升级。中国家电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明指出:“新标准实质上是通过‘提门槛、缩范围’的方式推动行业向高效节能方向转型。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电力系统的峰值负荷,也为实现碳达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新规扩大了适用范围。此前,能效标准主要针对冷暖型分体式空调,而新标准首次将移动空调、单冷型空调以及部分低制冷量产品纳入监管体系。此外,对于变频空调的测试工况也进行了优化,更贴近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实际使用环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教授表示:“过去一些地区夏季高温时间长、湿度大,空调长期高负荷运行,但旧标准测试条件偏理想化。新标准引入了更多动态负载模拟,使得能效数据更具现实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订还强化了标识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根据新规,所有上市销售的空调产品必须在显著位置张贴新版中国能效标识,并明确标注产品的APF值、制冷/制热量、年度耗电量等关键参数。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托全国统一的能效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备案、检测报告和抽查结果的联网共享。“这相当于给每台空调建立了‘电子身份证’,一旦发现虚标能效的行为,可以快速追责。”某知名空调企业技术总监王磊介绍,“对企业而言,合规压力加大,但也倒逼我们提升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
从产业角度看,新规的实施加速了空调行业的洗牌进程。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目前市场上仍有近三成产品处于原三级能效水平,主要集中在中小品牌和低价机型中。随着这些产品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研发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美的、格力、海尔等主流厂商已全面切换至新一级能效产品线,并加大在压缩机优化、换热器设计和智能控温算法等方面的投入。业内分析认为,未来三年内,具备核心节能技术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虽然高能效空调的初始购买价格相对较高,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更具经济性。以一台1.5匹壁挂式空调为例,按日均运行8小时、电价0.6元/度计算,一级能效产品相比原三级能效每年可节省电费约150—200元,3—5年内即可收回差价。此外,高能效空调通常配备更先进的静音技术和空气净化功能,使用体验也更为优越。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应重点关注能效标识中的APF数值,数值越高代表单位能耗下的制冷/制热能力越强。
当然,政策落地仍面临一定挑战。部分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能效认知不足,容易被低价低效产品吸引;同时,线上电商平台存在个别商家篡改能效标签、虚假宣传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正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并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科普宣传,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节能消费观念。
总体来看,空调能效标识新规是我国绿色家电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引导绿色消费、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随着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和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高效节能空调将成为市场主流,真正实现“省电、省钱、减碳”的多赢局面。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