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商业建筑、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升温,商用空调市场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各大空调制造企业纷纷加大在技术研发、能效提升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方面的投入,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23年至2024年初,多个大型商用空调项目相继完成招标工作,中标结果陆续公布,行业格局进一步明朗,展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与高端化趋势。
在华东地区,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能源站项目于今年1月完成招标,最终由格力电器凭借其高效磁悬浮冷水机组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成功中标,合同金额超过1.8亿元。该项目涵盖园区内20余栋办公楼宇及数据中心的冷热供应系统,对设备能效、运行稳定性及远程监控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格力凭借自主研发的磁悬浮变频技术,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实现COP值高达6.8以上,显著优于传统离心机组,成为其赢得订单的关键优势。此外,其提供的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方案也获得了评标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美的楼宇科技在华南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其在广州地铁新线建设项目中成功中标多联机及组合式空调机组供应合同,总金额达1.2亿元。该项目覆盖地铁站厅、设备房及隧道通风系统,对空调系统的防潮、抗震、低噪音及高可靠性有严格标准。美的依托其LCCP(Low Carbon City Platform)低碳城市解决方案,结合AI驱动的智能群控系统,实现了能耗降低25%以上的节能目标,契合地铁运营方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此次中标不仅巩固了美的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地位,也为其后续参与更多城市地下空间环境控制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在华北市场,海尔智家则通过“场景生态”模式赢得北京CBD某超高层商务综合体暖通空调系统集成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逾40万平方米,集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与五星级酒店于一体,对空调系统的分区控制、静音运行及与楼宇自控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出了复杂要求。海尔采用Multi V 5全直流变频多联机系统,并融合其BIM数字化交付平台,实现从设计、安装到后期运维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海尔还为项目定制了碳足迹追踪模块,帮助业主实现绿色建筑认证目标,这也是其在高端商用市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品牌在部分高端细分领域仍具竞争力。例如,江森自控凭借其Metasys楼宇管理系统与约克(York)品牌的高效离心机组,在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某地标性建筑群中成功中标,合同价值约9800万元。该系统实现了空调、照明、安防等多系统的深度集成,支持基于 occupancy sensors 的动态调节策略,整体能效较常规系统提升约18%。尽管国产品牌近年来在技术层面快速追赶,但在大型复杂系统的集成经验与全球项目管理能力方面,外资企业仍保有一定优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仍是商用空调项目最为密集的区域,三地合计占全国中标项目总量的近七成。而在应用场景上,除传统的写字楼与商场外,数据中心、医院、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新兴领域正成为新的增长极。例如,华为数字能源联合合作伙伴中标江苏某大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项目,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液冷混合方案,PUE可控制在1.2以下,充分体现了空调系统向极致节能演进的趋势。
总体而言,当前商用空调项目的中标动态反映出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技术门槛不断提高,高效节能、智慧控制、低碳环保成为核心评价指标;二是企业竞争已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产品+服务+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比拼;三是国产品牌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响应速度上的优势日益凸显,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具备绿色认证、支持碳核算、可接入能源互联网的智能空调系统将成为主流。同时,AI算法优化、数字孪生建模、预测性维护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对于企业而言,唯有持续投入研发、深化场景理解、构建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方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预见,商用空调市场的整合将持续加速,强者恒强的局面将更加明显。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