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调行业快速发展,市场保有量持续攀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与使用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不断完善产品召回制度,特别是在家电领域,空调作为高能耗、高使用频率的产品,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为此,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空调产品召回制度的监督与执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召回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自《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健全空调产品召回的法规体系。2021年修订的《家用电器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细化了缺陷调查、风险评估、信息报送及召回实施流程。同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缺陷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自主报告、消费者投诉、监管部门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所有主流空调生产企业均已纳入召回管理体系,形成了“企业主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闭环机制。
二、召回执行力度显著增强
2022年至2023年期间,全国共发布空调产品召回公告47起,涉及品牌28个,累计召回数量达136.8万台。从召回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气安全风险,如电源线过热、绝缘不良导致短路或火灾隐患;二是制冷系统缺陷,表现为压缩机故障、冷媒泄漏影响制冷效果并存在环保风险;三是结构设计不合理,部分机型在安装或长期运行中出现外壳开裂、风扇脱落等问题;四是能效虚标,个别企业为获取节能补贴而虚假标注能效等级,误导消费者。
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发现问题后能够主动履行召回义务。例如,某知名国产品牌在接到用户反馈多起外机起火事件后,迅速启动内部排查,确认系电路板设计缺陷所致,随即向市场监管部门备案,并通过官网、客服热线、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通知消费者,免费更换核心部件,整个召回过程透明高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三、监管手段不断升级
为提升召回执行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加强大数据监测,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在网空调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识别异常模式,提前预警潜在缺陷。二是强化跨部门协作,联合生态环境、消防、住建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排查老旧小区、公共场所集中使用的空调设备安全隐患。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拒不配合调查、隐瞒缺陷信息或召回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2023年,已有3家企业因未及时履行召回义务被处以行政处罚,累计罚款金额达480万元,并列入企业信用记录。
四、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为召回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通过“12315”平台、消费者协会热线等渠道反映的空调质量问题逐年上升,其中有效线索占比超过65%。市场监管部门对每一条投诉均建立台账,组织技术机构进行鉴定评估,推动企业回应诉求。同时,行业协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媒体监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典型召回案例,增强了公众对召回制度的理解与信任。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空调产品召回制度执行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一些短板。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难以快速定位问题批次;个别企业召回措施流于形式,后续跟踪服务不到位;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覆盖不足,影响召回通知触达率。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加快建立空调产品电子身份标识制度,实现“一机一码”全程可追溯;推动召回信息与家电维修、回收体系对接,提升处置效率;加强对中小品牌的帮扶指导,提升其合规能力;扩大公益宣传,普及召回常识,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监督。
总的来看,空调产品召回制度的执行正朝着规范化、智能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企业责任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检验。未来,将持续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核心,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形成更加安全、可信、可持续的家电消费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