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空调产品的能效标准进行了新一轮的更新与升级。此次发布的《空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新国家标准(GB 21455-2023)于2024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家电能效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标准不仅提高了空调产品的最低能效门槛,还优化了能效等级划分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制冷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次标准更新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空调产品的能效要求。以常见的房间空气调节器为例,新标准将现行的“三级能效”作为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淘汰了原有的“五级能效”产品。这意味着,自2024年起,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定频和变频空调,其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必须达到新的限值要求,否则将不得生产、进口或销售。例如,对于冷暖型变频空调,新标准要求其APF值至少达到3.60以上,较此前提升了约15%。这一提升虽然看似微小,但在全国数亿台空调的使用背景下,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潜力和碳减排效益。
与此同时,新标准对能效等级的划分也进行了重新定义。过去,空调能效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能效,五级为最低。而2024年的新标准则调整为三个等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对应高能效、中等能效和基本能效水平。这种简化并非降低要求,而是为了更清晰地引导消费者识别高效产品,并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特别是Ⅰ级能效产品,其APF值普遍超过4.50,部分高端机型甚至接近5.00,代表着当前行业顶尖技术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标准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更多类型的空调产品。除了传统的壁挂式、柜式空调外,新标准还将风管机、多联机(中央空调的一种)、移动空调以及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等纳入统一管理范畴。这填补了以往标准中的监管空白,确保各类空调设备在能效管理上实现“一视同仁”。尤其是针对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低温热泵产品,新标准设定了专门的低温制热性能考核指标,鼓励企业研发适应寒冷气候的高效供暖设备,助力“煤改电”政策的深入推进。
从产业角度看,能效标准的提升倒逼空调制造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满足新国标要求,主流厂商纷纷加大在压缩机效率、换热器设计、智能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例如,采用更高效率的直流变频技术、优化冷媒流动路径、引入AI温控系统等手段,已成为行业标配。同时,环保冷媒的应用也加速普及,R32等低全球变暖潜值(GWP)制冷剂逐步替代传统R410A,形成“高能效+低排放”的双重绿色优势。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更高的初始购买成本,但长期来看将显著降低用电支出。据测算,一台符合Ⅰ级能效标准的1.5匹变频空调,相较于旧三级能效产品,每年可节省电费约200元,使用寿命期内累计节电可达1500度以上。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配套推出了节能补贴、绿色消费信贷等激励政策,鼓励居民优先选购高能效空调,进一步放大节能效果。
在宏观层面,空调能效标准的升级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数据显示,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0%以上,而制冷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比逐年上升。通过提高空调能效,预计到2030年,全国每年可减少电力消耗超过8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7000万吨。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夏季用电高峰压力,也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2024年空调能效标准的更新,不仅是技术指标的调整,更是国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举措。它既体现了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也反映了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未来,随着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空调产品将朝着更加高效、舒适、环保的方向持续演进。而作为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也应主动关注能效标识,优先选择Ⅰ级或Ⅱ级产品,用实际行动支持节能减排,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