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中央空调系统在各类公共建筑、写字楼、医院、商场及酒店等场所广泛应用。然而,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长期运行若缺乏科学有效的卫生管理,极易成为细菌、病毒、霉菌等污染物的传播通道,严重威胁室内空气质量与人员健康。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陆续更新和完善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卫生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系统化的要求。
首先,最新规范强调了全过程管理理念。从设计、安装、运行到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卫生安全要求。新建或改建的中央空调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通风效率、气流组织合理性以及便于清洁消毒的结构设计。例如,风管应避免使用易积尘、难清洗的材料,冷凝水盘需具备自排水功能并防止积水滋生微生物。同时,系统中应设置可拆卸或可开启的检修口,便于定期检查与清洁。
其次,定期检测与评估机制被明确列为强制性要求**。根据最新规定,所有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卫生学检测,重点检测项目包括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以及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和微生物污染状况。对于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检测周期应缩短至每年一次,甚至在传染病高发期增加临时检测频次。检测结果须向当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清洗消毒工作必须规范化、专业化。规范明确指出,中央空调系统的风管、过滤器、表冷器、加湿器、冷凝水盘等关键部件应每年至少清洗消毒一次;在空气污染事件(如疫情爆发)期间,应立即开展应急清洗。清洗作业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执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设备和消毒剂,严禁使用强腐蚀性或有害化学物质。清洗过程应全程录像存档,清洗完成后需进行效果评估,确保达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中的各项指标。
此外,空气净化装置的配置与运行也被纳入管理重点。新版规范鼓励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加装高效过滤器(如HEPA滤网)、紫外线杀菌灯或静电除尘装置,以提升空气洁净度。特别是对于医院手术室、隔离病房、实验室等特殊场所,必须配备具有去除颗粒物、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功能的净化设备,并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行。同时,空气净化装置本身也需定期维护,防止二次污染。
在日常运行管理方面,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台账记录体系。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空调系统的运行监控,实时记录温度、湿度、新风量、CO₂浓度等参数,确保新风系统正常开启,杜绝“只循环不换气”的现象。同时,要定期更换或清洗空气过滤器,一般初效过滤器每月检查一次,中效过滤器每三个月更换或清洗,高效过滤器则根据压差变化及时更换。所有维护、检测、清洗记录均需保存不少于三年,以备查验。
最后,应急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也得到强化。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空气传播风险事件,相关单位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或调整空调运行模式,必要时关闭回风系统,实行全新风运行。同时,应迅速组织专业机构对系统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并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环境采样与风险评估。
综上所述,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作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卫生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最新规范的出台不仅提升了技术标准,更强调了责任主体的落实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各使用单位、物业管理方及专业服务机构应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共同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呼吸无忧”,让中央空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再成为隐形的健康隐患。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