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式空调机组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详解
2025-11-05

多联式空调机组作为现代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中央空调系统之一,因其节能性、灵活性和高效性而受到市场的青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提升,对多联式空调机组性能的科学评价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制定了《GB/T 18837-202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国家标准,全面规范了多联式空调机组的性能测试方法,为产品设计、质量控制、能效评估及市场监督提供了权威依据。

该标准适用于以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为基础,一台或多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组成的多联式空气调节(热泵)机组,涵盖制冷、制热、除湿等多种运行模式。其核心目标是统一测试条件、明确测试流程、规范数据采集与计算方法,确保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产品之间的性能数据具有可比性。

在测试环境方面,标准严格规定了实验室的温湿度控制要求。例如,进行制冷性能测试时,室外侧环境温度应稳定在35℃±0.5℃,室内侧干球温度为27℃±0.5℃,湿球温度为19℃±0.3℃;制热测试则要求室外温度为7℃±0.5℃,湿球温度为6℃±0.3℃,室内侧温度为20℃±0.5℃。这些参数模拟了典型工况,保证测试结果贴近实际使用场景。

测试设备配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指出,必须配备高精度的温湿度传感器、风量测量装置(如风室或风管式流量计)、电功率分析仪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所有仪器需定期校准,确保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特别是风量测量,由于多联机各室内机风量分布不均,标准推荐采用分流法或总风量法,并对测点布置、静压控制等细节作出详细说明,以提高测量准确性。

在测试工况设置上,标准区分了额定制冷/制热能力测试、部分负荷性能测试以及低温制热性能测试等多个层级。额定工况用于标称产品的名义能力,而部分负荷测试则更贴近实际运行状态,反映机组在不同容量输出下的能效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强化了IPLV(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和HSPF(全年性能系数)的计算方法,引入了更多细分负荷点(如25%、50%、75%、100%),并根据不同气候区设定权重系数,使能效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对于变频多联机,标准特别强调了动态响应和稳定性的判断准则。测试过程中需监测压缩机频率、排气温度、压力波动等参数,确保系统进入稳态后方可记录数据。稳态判定条件包括:连续10分钟内,制冷量变化不超过±5%,输入功率波动小于±3%,且各传感器读数无明显趋势性漂移。这一规定有效避免了因系统未完全稳定而导致的数据偏差。

在性能参数计算方面,标准明确了制冷量、制热量、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IPLV/HSPF等关键指标的计算公式。其中,制冷量通过室内侧空气焓差法或量热计法测定,优先推荐空气焓差法,因其操作便捷且适用于多种安装形式。同时,标准还规定了融霜周期对制热性能的影响修正方法,尤其是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融霜过程会显著降低有效供热时间,必须予以补偿计算。

此外,新版标准加强了对噪声、凝结水排放、电气安全等辅助性能的测试要求。例如,在额定制冷运行下,室内机出风口前1米处的声压级应符合标注值,且整机运行不得出现异常振动或漏水现象。这些补充条款提升了测试的全面性,推动产品向更高品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GB/T 18837-2022还与国际标准ISO 5151、ASHRAE 127等保持协调一致,在测试原理和方法上接轨国际先进水平,有助于我国多联机产品参与全球竞争。同时,该标准也为国家能效标识制度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多联式空调机组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不仅构建了一套完整、严谨的技术框架,而且体现了从“粗放标称”向“精细评估”的转变。通过标准化测试,企业能够优化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也能获得更真实可靠的性能信息,从而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随着智能控制、低碳制冷剂等新技术的应用,相关测试方法也将持续演进,进一步支撑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高质量升级。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