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北方地区“煤改电”工程的大规模实施,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传统评价标准多基于常温或较高环境温度条件,难以全面反映设备在严寒气候下的实际运行效果。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行业专家,推出了《空气源热泵空调低温制热性能评价新标准》,旨在建立更加科学、精准、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性能评估体系。
新标准的核心突破在于引入了“综合低温制热性能系数”(HSPF-Cold)这一关键指标。不同于以往仅关注额定制热工况(如7℃干球温度)下的能效比(COP),HSPF-Cold充分考虑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波动大、持续低温的特点,采用多点温度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具体而言,该指标将-12℃、-7℃、2℃和7℃四个典型室外温度工况纳入测试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采暖季中各温度区间的出现频率赋予相应权重,最终得出一个能够真实反映全冬季运行效率的综合数值。这种动态加权方法显著提升了评价结果的代表性与实用性。
此外,新标准对低温启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空气源热泵在-25℃超低温环境下必须实现可靠启动,且在连续运行30分钟内出水温度达到40℃以上,以确保极端天气下用户的基本供暖需求。为支持这一目标,标准鼓励采用喷气增焓、变频压缩机、智能除霜控制等先进技术,并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了规范。例如,喷气增焓系统需具备在-15℃时提升制热量15%以上的能力;除霜周期应根据室外湿度、结霜程度动态调整,避免频繁无效除霜导致能耗上升。
在测试方法方面,新标准也实现了重要升级。首次引入“动态负荷模拟测试法”,即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真实建筑热负荷变化过程,包括昼夜温差、间歇供暖模式、部分负荷运行等复杂工况。相比传统的稳态测试,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同时,标准还强化了对辅助电加热使用的限制——在-12℃及以上工况下,主机制热量应占总供热量的80%以上,防止企业通过过度依赖电辅热来虚标性能。
值得关注的是,新标准特别强调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与长期可靠性。要求所有参评机型必须通过累计2000小时的低温耐久性试验,涵盖反复启停、结霜融霜循环、电压波动等恶劣条件,确保设备在多年使用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初始性能水平。此外,标准还建议制造商提供详细的低温性能曲线图和技术白皮书,便于设计院、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进行选型参考。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空气源热泵技术向高效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系统匹配,提升核心部件性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市场乱象,遏制虚假宣传,增强消费者信心。对于政府而言,该标准可作为“煤改电”设备招标与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替代进程。
当然,新标准的推广也面临一定挑战。部分中小厂商因技术储备不足,短期内难以达标;部分地区气候差异较大,统一标准可能无法完全适配所有应用场景。因此,后续还需配套出台区域性实施细则,并加强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确保标准落地执行的公平性与权威性。
总体而言,《空气源热泵空调低温制热性能评价新标准》是我国暖通空调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填补了低温工况下性能评价的技术空白,更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实际表现为衡量尺度的现代标准制定理念。随着该标准的广泛应用,空气源热泵将在清洁取暖、建筑节能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