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室内空气质量关注度的持续上升,住宅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性能优化已成为建筑环境领域的重要课题。传统住宅中,新风系统与空调系统往往独立设计、分别安装,不仅占用空间大、能耗高,而且在运行协调性上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舒适、节能与健康并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了《住宅新风与空调一体化系统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标志着我国住宅暖通系统进入系统化、集成化发展的新阶段。
该《导则》的出台,旨在推动住宅建筑中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室内空气品质,降低整体能耗,并促进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其核心理念是“系统协同、智能调控、高效节能、健康舒适”,通过统一规划、一体化设计、标准化施工与智能化运维,实现新风与空调功能的有机整合,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
《导则》首先明确了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新建住宅及既有住宅改造项目中的集中式或分户式新风与空调系统集成设计。它提出了“一体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负荷协同计算、设备选型匹配、管路系统优化、控制逻辑统一等。例如,在热湿负荷计算方面,《导则》强调应将新风引入带来的潜热与显热负荷纳入空调系统总负荷中统筹考虑,避免因新风量增加而导致空调制冷/制热能力不足或过度配置。
在系统形式方面,《导则》推荐了多种可行的一体化技术路径,如“空调箱内置新风处理模块”、“多联机+独立新风热回收系统”、“全热交换新风与风机盘管联动控制”等。其中,特别鼓励采用带有高效热回收装置的新风设备,如转轮式或板翅式热回收器,以实现冬季预热、夏季预冷新风,显著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数据显示,合理配置热回收装置可使新风能耗降低60%以上,全年综合节能率可达20%-30%。
控制系统是实现一体化功能的关键环节。《导则》要求系统应具备基于室内外温湿度、CO₂浓度、PM2.5等参数的智能感知与联动调节能力。例如,当室内CO₂浓度升高时,系统自动加大新风量,同时调整空调运行模式以维持热舒适;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则启动空气净化模块并减少新风引入,优先保障室内洁净度。此外,系统宜支持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与能效分析,便于后期运维管理。
在材料与设备选型方面,《导则》对风管材质、过滤等级、噪音控制、防结露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应优先选用低阻力、抗菌防霉的风管材料,新风入口应设置不低于G4初效和F7中效两级过滤,有条件时可增设活性炭或静电除尘模块以应对异味与细颗粒物污染。同时,为保障居住舒适性,卧室等静音区域的送风口噪音应控制在35dB(A)以下。
施工与验收环节,《导则》也给出了详细指引。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一体化图纸施工,确保风管连接严密、保温完整、电气线路安全可靠。系统调试阶段需进行风量平衡测试、热回收效率检测、控制逻辑验证等,确保各功能模块协同运行。验收时应提供完整的系统运行报告与用户操作手册,帮助住户正确使用与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导则》还特别关注了不同气候区的适应性问题。针对严寒地区,强调防冻与高效热回收的重要性;在湿热地区,则突出除湿能力与防霉设计;对于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区域,建议增强过滤与空气净化配置。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增强了《导则》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可以预见,随着《住宅新风与空调一体化系统设计导则》的全面实施,未来住宅建筑将逐步告别“空调只调温、新风不管冷热”的割裂状态,迈向“一机多能、智慧运行”的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配套出台技术标准、示范工程和激励政策,推动一体化系统在保障房、商品房及老旧小区改造中广泛应用,真正让健康、节能、智能的室内环境惠及千家万户。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