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制冷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使用的制冷剂对全球变暖具有显著影响。传统制冷剂如氢氟碳化物(HFCs)虽然在性能上表现优异,但其全球变暖潜势(GWP)极高,对气候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正式出台了《低全球变暖潜势制冷剂应用技术规范》,标志着制冷行业绿色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技术规范的出台,旨在推动制冷设备从高GWP制冷剂向低GWP替代品平稳过渡,涵盖家用空调、商用制冷、冷链物流、工业冷却等多个应用场景。规范明确了低GWP制冷剂的定义标准,推荐使用包括碳氢类(如R290、R600a)、二氧化碳(R744)、氨(R717)以及新型氢氟烯烃(HFOs)等环境友好型工质。这些物质不仅具备较低的GWP值,部分还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和能效表现,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双重目标。
在技术路径方面,规范强调“安全优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对于易燃性较高的碳氢制冷剂,要求在充注量、安装环境、通风条件、电气防爆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差异化技术要求:在小型家用设备中推广R290空调,在超市冷链系统中鼓励采用CO₂复叠式制冷系统,在大型工业项目中支持氨制冷系统的优化升级。
此外,规范还强化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从制冷剂的生产、运输、充注、运行维护到报废回收各环节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指出应建立制冷剂追溯机制和专业回收体系,防止泄漏和非法排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直接排放带来的气候影响,也为未来碳交易和碳核查提供了数据基础。
政策配套方面,技术规范与国家“双碳”战略紧密衔接,将作为行业准入、产品认证、绿色采购和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相关部门已启动配套标准修订工作,推动检测方法、安全评估、能效标识等制度同步更新。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对采用低GWP制冷剂的新产品给予优先推广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低GWP制冷剂的推广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技术适配问题,部分替代工质对系统设计、材料兼容性和控制逻辑提出更高要求,需进行系统性改造;其次是成本因素,初期投入较高可能影响市场接受度;再者是人才短缺,安装维修人员需要接受专门培训以掌握新工质的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技能。
为此,规范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瓶颈。同时,推动建立国家级培训基地和认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行业协会也被赋予更多责任,需组织经验交流、发布最佳实践案例,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从国际视野看,我国此次出台的技术规范与《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高度一致,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批准该修正案,承诺逐步削减HFCs的生产和消费。中国作为最大的制冷设备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其行动对全球减排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本次技术规范的实施,预计到2030年可累计减少数亿吨CO₂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温控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
展望未来,低GWP制冷剂的应用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业生态的重塑。它将带动设计制造、安装服务、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和绿色消费趋势上升,环境友好型产品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低全球变暖潜势制冷剂应用技术规范》的发布,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回应了紧迫的环境需求,也为制冷行业指明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唯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从“冷”到“绿”的转变,让清凉不再以牺牲气候为代价。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