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持续推进,空气源热泵空调因其高效节能、环保低碳等优势,逐渐成为替代传统燃煤供暖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室外换热器表面极易结霜,严重影响机组的制热效率和运行稳定性。为应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国家相关部门于近期发布了《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除霜控制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热泵技术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标准的核心在于优化除霜逻辑,提升系统能效与用户体验。以往的除霜控制多依赖固定时间或简单的温度阈值判断,存在“过早除霜”或“除霜不及时”的问题。前者导致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后者则造成制热能力下降甚至系统停机。新标准引入了基于多参数融合的智能判断机制,综合室外环境温度、湿度、蒸发器表面温度变化率、压缩机运行状态及累计制热时长等多项指标,构建动态除霜模型。这种“感知—分析—决策”一体化的控制策略,显著提升了除霜时机判断的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按需除霜”原则。所谓按需,即只有当霜层厚度达到影响换热效率的临界值时,系统才启动除霜程序。为此,标准推荐采用间接检测法,通过监测蒸发器进出口压差、电流波动或回气过热度变化来推断结霜程度,避免了传统传感器易受环境干扰的缺陷。同时,鼓励企业研发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和用户使用习惯自动调整除霜参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运行。
在除霜过程控制方面,新标准也作出了细化规定。要求除霜周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且除霜结束后需确保翅片间无残留冰块,防止二次结冰。同时,强调除霜期间室内侧热量补偿的重要性,提倡采用双系统交替除霜、蓄热辅助供热或变频压缩机功率调节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室温波动,提升用户舒适度。对于采用喷气增焓或补气增焓技术的低温机型,标准还特别指出应在除霜过程中优化补气阀的启闭逻辑,以维持系统压力稳定。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空气源热泵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一方面,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传感器精度、控制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瓶颈;另一方面,也为市场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评判依据,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净化竞争环境。据测算,全面执行新标准后,热泵机组在-15℃工况下的综合制热性能系数(HSPF)可提升8%以上,年均节电量预计达数十亿千瓦时。
此外,新标准还兼顾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差异。针对北方农村分散式供暖,强调系统的可靠性与低维护成本,推荐采用简化但高效的除霜策略;而对于城市集中住宅或商业建筑,则鼓励应用更复杂的预测控制与远程监控功能,支持接入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区域级协同调度。这种分级分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当然,标准的落地还需配套措施的支持。例如,加强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确保各品牌产品性能数据真实可信;开展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安装与售后服务水平;并通过示范工程推广成熟解决方案,增强用户信心。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在补贴政策中加入对符合新标准产品的倾斜条款,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除霜控制新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更新,更是我国暖通空调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推动热泵技术从“能用”向“好用”转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除霜控制将更加精准高效,为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广泛应用扫清障碍,助力“双碳”目标稳步实现。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