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空调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夏季降温、冬季取暖的重要电器设备。然而,空调在带来舒适环境的同时,其能耗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非使用季节或日常待机状态下,空调仍会消耗一定电能,这种“隐形耗电”虽单台功率较小,但因保有量巨大,累积起来的能源浪费不容忽视。为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待机功率限值》国家标准(GB 21455—2023),对包括家用空调在内的多类家电产品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待机功耗限制要求。
根据新标准,自2024年5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家用空调,在待机模式下的最大允许功耗不得超过1.0瓦。这一数值较此前的标准进一步收紧。以旧版GB 21455—2013为例,当时的待机功耗上限为2.0瓦,而此次修订直接将其降低了一半。这意味着,未来市面上的新款空调必须通过更高效的电源管理设计、低功耗芯片以及优化的电路结构来满足这一硬性指标。
待机功耗,是指电器在接通电源但未处于运行状态时所消耗的电力。对于空调而言,即使关闭了制冷或制热功能,只要插头未拔下,其遥控接收模块、显示屏、Wi-Fi联网模块、定时功能等仍可能保持工作状态,从而持续耗电。据中国节能协会测算,一台普通家用空调年均待机时间超过8000小时,若待机功耗为2瓦,则一年将额外消耗约16千瓦时电能。按全国约5亿台家用空调估算,若全部采用2瓦待机功耗设备,全年待机总耗电量可达8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中型火力发电厂全年的发电量。因此,将待机功耗从2瓦降至1瓦,不仅有助于减少家庭电费支出,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新国标还特别强调了对智能空调的精细化管理。当前,越来越多的空调配备远程控制、语音交互、自动感应等功能,这些智能化特性往往依赖于常开的通信模块,极易导致待机功耗上升。为此,标准要求制造商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优化智能模块的唤醒机制,引入动态休眠策略。例如,Wi-Fi模块可在长时间无信号交互后自动进入深度睡眠模式,仅保留最低限度的监听功能,并在接收到指令时迅速唤醒。此外,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新型低功耗集成电路和高效率开关电源技术,从根本上降低静态功耗。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修订不仅限于定频空调,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室内机、移动式空调等各类产品均被纳入监管范围。同时,测试方法也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测试条件模拟真实家庭环境,包括关闭主功能后等待5分钟进入稳定待机状态,并排除外部干扰因素。监管部门将通过市场抽查、能效标识备案等方式监督执行,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依法责令整改或下架处理。
从长远来看,待机功耗限制的加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推动家电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它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能效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除了关注制冷量、能效等级外,也开始留意待机功耗参数。一些领先品牌已率先推出待机功耗低于0.5瓦的“超低待机”型号,并将其作为宣传亮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该标准的实施还将与现行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2019)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全运行周期的能效管理体系。从开机运行到待机休眠,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节能考量,真正实现“全过程降耗”。
可以预见,随着新国标的全面落地,我国家用空调的整体能效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千瓦时电能,减少数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不仅有利于缓解电力供应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家电的待机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而国家标准也将持续迭代更新,引领产业向更高水平的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