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家电领域,空调作为高能耗产品之一,其环保性能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水平。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引导消费者选择更环保的产品,2024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空调产品环保性能评价标准(2022版)》的更新版本——《空调产品环保性能评价标准2024版》。这一新版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构建绿色家电评价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次修订是在2022版标准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技术进步、市场变化以及国际环保趋势进行的系统性优化。新标准不仅强化了对制冷剂环保性的要求,还进一步完善了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涵盖生产、使用、回收等多个环节,力求实现从“源头减碳”到“末端治理”的闭环管理。
在制冷剂方面,新版标准明确提出限制高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制冷剂的使用。自2025年起,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装家用及商用空调产品,不得采用GWP值高于750的制冷剂。这一规定将加速R410A等传统制冷剂的淘汰进程,推动企业广泛采用R32、R290(丙烷)等低GWP替代品。其中,R290作为一种天然工质,其GWP值仅为3,且不破坏臭氧层,被广泛视为未来制冷剂的重要发展方向。标准同时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二氧化碳(CO₂)跨临界循环等前沿技术,为下一代绿色空调提供政策支持。
除了制冷剂管理,新标准还首次引入了“碳足迹核算机制”。制造商需对其空调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在产品铭牌或说明书中标注“单位制冷量年度碳排放量”指标。该指标综合考虑了原材料开采、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运输、使用阶段能耗以及报废回收等各环节的碳排放,使消费者能够直观比较不同产品的环境影响。此举不仅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也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和能效设计。
在能效方面,2024版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准入门槛。新版能效等级划分更加精细,新增“超高效级”(SEER≥6.5,APF≥5.8),并对现有1级至3级能效标准进行全面上浮。以1.5匹家用分体式空调为例,2024版1级能效产品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需达到5.6以上,较2022版提升近10%。同时,标准对部分高耗能商用多联机、屋顶机等产品设定了更为严格的限值,推动公共建筑领域空调系统的绿色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对废旧空调回收处理的规范要求。标准明确指出,生产企业应建立逆向物流体系,确保产品报废后可实现高效拆解与资源化利用。对于含有氟利昂类制冷剂的旧机,必须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专业回收与无害化处理,防止温室气体泄漏。此外,新标准鼓励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可再生材料,提升产品可维修性与可回收率,减少电子废弃物产生。
为保障标准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将建立统一的认证与监管平台。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空调产品必须通过环保性能认证,并加贴“绿色空调标识”。市场监管部门将定期开展抽查,对虚标能效、违规使用制冷剂等行为依法严处。同时,政府拟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如对符合2024版标准的高端节能空调给予消费补贴,或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用达标产品,以形成正向引导。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空调产品环保性能评价标准2024版》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将促使空调制造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加快绿色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步伐。格力、美的、海尔等头部企业已相继宣布将在2025年前全面停产高GWP制冷剂机型,并加大在热泵技术、智能控温、光伏直驱空调等领域的投入。
可以预见,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未来几年我国空调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绿色革命。而消费者也将从中受益:更低的电费支出、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可持续的地球未来。正如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所言:“一台空调不再只是调节温度的工具,它正在成为衡量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