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联式空调机组作为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暖通空调设备,因其灵活性高、节能潜力大、安装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在住宅、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领域得到迅速普及。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能源结构优化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多联式空调机组的能效管理日益重视,相继出台并更新了相关能效标准。其中,《GB 21454-202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2022年正式实施,成为行业监管与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该标准的实施要点,对于制造商、设计单位、工程验收方以及终端用户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标准对能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性升级。与旧版标准相比,GB 21454-2021引入了全年性能系数(APF, 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作为核心能效指标,取代或补充了传统的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和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APF综合考虑了制冷与制热工况在不同温度下的运行权重,更真实地反映了机组在全年度实际使用中的综合能耗表现。这一变化促使企业从单一工况优化转向全工况能效设计,推动技术路线向变频控制、智能除霜、高效换热器等方向发展。
其次,标准细化了能效等级划分。新标准将多联式空调机组划分为五个能效等级,其中1级为最高能效等级,5级为市场准入门槛。值得注意的是,能效限定值(即5级)较旧标准显著提高,部分机型的APF限值提升了10%以上。这意味着不符合新能效门槛的产品将不得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倒逼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产品线。同时,能效标识制度也同步更新,消费者可通过清晰的标识快速识别产品能效水平,促进绿色消费选择。
第三,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和技术覆盖维度。新版标准不仅涵盖传统风冷型多联机,还将水冷式、蒸发冷却式以及低温热泵型机组纳入管理范畴,体现了对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此外,针对不同气候区提出了差异化的测试工况要求,例如严寒地区需重点考核低温制热性能,而南方湿热地区则更关注高温制冷稳定性。这种区域化考量有助于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技术误判。
在实施过程中,检测认证环节尤为关键。所有进入市场的多联式空调机组必须通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能效测试,并取得中国能效标识备案。测试过程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执行,包括室内、外环境模拟、负荷调节、数据采集周期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在申报时可能采用“最优配置”进行送检,而实际销售产品配置存在缩水现象。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市场在售产品的抽查力度,确保标称能效与实测结果一致,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对于设计与应用端,新标准也带来了深远影响。暖通设计师在选型时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产品,尤其是在公共建筑节能审查中,能效指标往往作为强制性审查内容。同时,系统配置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最终能效表现,例如室内外机配比、管路长度、高度差、气流组织等均需符合规范要求,否则即使主机能效达标,整体系统仍可能偏离设计预期。因此,建议在项目前期开展详细的负荷计算与系统模拟,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优化设备选型与布局。
最后,标准的实施还需配套政策支持与行业协同。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绿色建筑评价加分等方式鼓励高能效产品应用;行业协会应加强标准宣贯与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理解水平;企业则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压缩机效率、制冷剂替代、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真正实现从“合规”到“领先”的跨越。
综上所述,多联式空调机组能效标准的更新不仅是技术指标的提升,更是整个产业链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手。准确把握标准实施要点,有助于各方主体在合规基础上实现能效优化、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为构建高效、清洁的建筑能源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