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建筑对舒适性与能效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系统作为建筑环境调控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备受关注。其中,空调水系统的水质管理与防腐处理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更新,反映出行业对水质控制与材料防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传统上,空调水系统多采用开式冷却塔循环和闭式冷冻水循环两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水中溶解氧、微生物、悬浮物及离子浓度等因素极易引发管道腐蚀、结垢和生物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换热效率,增加能耗,还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系统瘫痪。因此,科学有效的水质处理与防腐措施已成为空调系统设计与运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过去,国内普遍参照《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进行空调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然而,这些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对新型材料适应性不足、微生物控制指标不明确、缓蚀剂推荐滞后等问题。为此,2023年发布的《建筑空调水系统水质控制技术规程》(T/CECS 1028-2023)以及修订后的GB 50050-2024,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系统性升级,标志着我国在空调系统水质管理方面迈入精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新标准首次将“全生命周期水质管理”理念纳入规范体系,强调从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到停用处置全过程的水质控制。例如,在设计阶段即要求根据当地水源水质、气候条件及系统材质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方案;在运行阶段则明确提出定期检测pH值、电导率、浊度、铁离子浓度及异养菌总数等关键参数,并设定限值要求。特别是针对不锈钢、铜合金及塑料复合管材等新材料的应用,标准细化了不同材质组合下的电化学腐蚀风险评估方法,避免因异种金属接触导致的 galvanic corrosion(电偶腐蚀)。
在防腐技术方面,新版标准推动由传统化学药剂投加向多元协同防控转变。除了继续推荐使用环保型缓蚀阻垢剂外,新增了对物理水处理技术的认可,如电磁场处理、电子除垢装置和紫外线杀菌系统的应用条件与效果验证方法。同时,鼓励采用在线监测与智能加药系统,实现药剂投加的精准化与动态调节,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和药剂浪费。
微生物控制也是此次标准更新的重点之一。冷却塔作为开放系统,极易滋生军团菌等有害微生物,威胁公共健康。新规范提高了对冷却水中的异养菌总数限制(≤1×10⁵ CFU/mL),并强制要求设置自动清洗装置和连续消毒措施,推荐使用次氯酸钠或二氧化氯作为主要杀菌剂,辅以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止耐药性产生。此外,对于闭式系统,虽不直接暴露于空气,但仍需定期进行杀菌剥离处理,防止生物膜在管道内壁形成,影响传热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还强化了责任主体的界定与监管机制。明确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中注明水质控制要求,施工单位须提供水压试验后冲洗钝化记录,运营单位则需建立水质档案并接受第三方检测抽查。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提升整体执行力度。
展望未来,随着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空调系统将更加依赖高效、低维护的运行模式。水质处理与防腐技术的进步不仅是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的基础,更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行业应加快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广数字化监控平台应用,并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新型环保药剂与智能传感技术的研发。
总之,空调系统水质处理与防腐标准的更新,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战略转型。只有将先进理念、科学方法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构建安全、高效、长寿命运行的空调水系统,为现代建筑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