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以及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与环保性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中,制冷系统密封性作为影响设备运行效率、使用寿命及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已成为行业监管和技术升级的重点方向。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版《空调制冷系统密封性检测技术规范》(GB/T 18837-2023),替代了原有的2002版标准。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制冷设备质量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提升产品可靠性、降低制冷剂泄漏风险、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国标的核心变化体现在检测范围的扩展、检测方法的优化以及限值要求的加严。首先,在适用范围上,新版标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用分体式空调,而是将多联机(VRF)、单元式空调机组、热泵型空调以及商用中央空调系统全部纳入检测体系。这一调整顺应了当前空调产品多样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确保各类制冷设备在密封性方面均受到统一监管。
其次,检测方法更加科学和精细化。旧版标准主要依赖静态保压法,即在系统充注一定压力的氮气后,通过观察压力是否下降来判断密封性。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灵敏度较低,难以发现微小泄漏。新国标引入了多种复合检测手段,包括氦质谱检漏法、红外成像检测法和超声波检漏技术,尤其推荐在出厂检验和型式试验中使用高精度的氦质谱仪。该方法可检测到每秒泄漏量低至1×10⁻⁷ Pa·m³的微小泄漏点,显著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新标准还首次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密封性评估”概念。这意味着不仅在出厂阶段进行检测,还要求制造商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密封结构的耐久性,如焊缝质量、连接件材质、振动疲劳等因素。同时,标准鼓励企业建立密封性数据库,对典型故障模式进行追踪分析,从而实现从“事后检测”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在泄漏限值方面,新国标根据制冷剂类型和系统容量进行了分级管理。对于使用R32、R410A等HFC类制冷剂的中小型系统,年泄漏率不得超过3.5%;而对于采用R290(丙烷)等可燃制冷剂的设备,限值更为严格,要求年泄漏率控制在1.5%以内。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环保制冷剂推广的支持,也强化了安全风险管控。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还明确要求在产品铭牌或说明书中标注“设计最大允许泄漏率”,增强消费者知情权和市场透明度。
为保障标准的有效实施,新国标配套出台了详细的检测流程和判定准则。例如,规定检测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35℃之间,系统需在额定工况下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再进行检测,避免因温差导致的压力波动误判。同时,对检测仪器的校准周期、操作人员资质、数据记录保存等环节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公正性。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国标的出台将倒逼空调制造企业提升工艺水平和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可能面临检测设备升级、生产线改造等成本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推动中国空调产品在全球市场中树立更高品质形象。
与此同时,新标准也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认证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备氦质谱检漏能力的实验室将迎来更多委托检测需求,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也将逐步规范化。未来,密封性检测有望成为空调产品能效标识、绿色认证和政府采购的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GB/T 18837-2023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我国制冷空调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它通过更全面的覆盖范围、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更严格的限值要求,构建起一道防止制冷剂泄漏的“技术防线”。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加强空调制冷系统的密封性管理,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随着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密封性检测有望实现在线监测与远程预警,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