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建筑环境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空调系统在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空调系统核心部件之一,风机在提供空气循环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噪声问题。噪声不仅影响室内声环境质量,还可能对人员健康、工作效率以及设备运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空调风机噪声控制设计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对空调风机的噪声控制提出了更加科学、系统和可操作的技术要求。
新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考虑了当前建筑类型多样化、使用功能复杂化以及人们对声环境品质日益提高的需求。标准明确了噪声控制的设计原则:以源头控制为主、传播路径优化为辅、末端防护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这一理念强调从风机选型阶段即介入噪声管理,而非仅依赖后期加装消声器或隔声罩等被动措施。
在风机选型方面,新标准首次引入了“全工况噪声评估机制”。传统设计往往依据额定工况下的声功率级进行选型,但实际运行中风机常处于变频或非满负荷状态,其噪声特性可能发生显著变化。新标准要求制造商提供风机在不同转速、风量和静压条件下的噪声数据,并推荐采用A计权声功率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鼓励优先选用低噪声风机,如后倾式离心风机、高效永磁无刷直流风机等,在满足气动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噪声源强。
针对噪声传播路径的控制,新标准细化了风管系统设计中的降噪要求。明确指出应合理设置风管尺寸,避免因风速过高引发再生噪声。例如,主风管内风速宜控制在6~8 m/s,支管不超过5 m/s;对于对噪声敏感区域(如医院病房、录音室、图书馆等),风速上限进一步降低至3.5 m/s。此外,标准强调弯头、三通、变径等局部构件应采用导流叶片或圆弧过渡设计,减少涡流噪声的产生。
消声器配置方面,新标准根据使用场景将空调系统划分为三类:普通环境、中等噪声控制要求环境和高精度声学环境。针对不同类别,分别规定了消声器的插入损失目标值和频率响应范围。特别指出,对于高噪声控制区域,应采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并结合CFD模拟优化其安装位置,确保在宽频带范围内实现有效衰减。同时,严禁在已安装高效消声设备的系统中随意缩短直管段或改变气流方向,以免破坏消声效果。
在结构传播噪声控制方面,新标准强化了风机基础与管道连接的隔振要求。明确规定风机应设置独立基础或弹性支座,隔振器静态压缩量不宜小于10 mm,且固有频率应低于设备最低扰动频率的0.7倍。对于吊装风机,必须采用带阻尼的金属弹簧或橡胶隔振吊架,并保证吊杆刚度匹配。管道穿墙处须加装柔性套管,风管与设备连接段应采用柔性接口,长度不小于150 mm,以阻断固体传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首次将“全过程噪声管理”纳入设计流程。要求设计单位在施工图阶段提交《空调系统噪声控制专项说明》,内容包括风机噪声参数、风管布置图、消声器选型计算书、隔振方案及预期室内噪声水平预测结果。同时,鼓励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协同设计,提前识别潜在噪声干扰点,实现可视化模拟与优化。
验收环节,新标准规定必须进行现场噪声测试。检测点布置应覆盖典型功能房间,测量值不得高于设计目标值+3 dB(A)。若超标,需追溯原因并整改,直至达标为止。此外,标准还建议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建立长期噪声监测机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为运维调优提供依据。
总体而言,《空调风机噪声控制设计标准2024版》体现了我国在建筑声环境领域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它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引导——推动行业从“事后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变,从“单一降噪”向“系统优化”演进。未来,随着新材料、智能控制和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应用,空调系统的低噪高效运行将逐步成为常态,真正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目标。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