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系统在建筑能耗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以上,部分高密度商业楼宇甚至高达60%。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要求,推动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已成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关键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评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评估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多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共同编制,历经三年调研与试点验证,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标准涵盖了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的全过程,包括前期诊断、方案设计、施工实施、运行调试以及后期效果评估等环节,旨在为各类建筑提供统一的评价依据和技术指导。
标准的核心在于建立了“能效提升率”、“投资回收期”、“碳减排量”三大核心指标体系。其中,“能效提升率”用于衡量改造前后空调系统单位面积能耗的变化情况,明确要求改造后系统综合能效比(EER)或季节能效比(SEER)提升不低于15%;“投资回收期”则从经济性角度出发,鼓励采用性价比高的技术路径,原则上建议静态回收期控制在5年以内;“碳减排量”作为环境效益的重要体现,要求项目需量化年度二氧化碳减排量,并纳入建筑碳排放核算体系。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气候区、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提出了差异化的评估权重和推荐技术路线。例如,在夏热冬冷地区,重点推荐采用高效变频冷水机组、冷却塔变频控制和智能群控系统;而在严寒地区,则更注重热回收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热泵系统的稳定性评估。对于医院、数据中心等特殊场所,标准也设置了专项条款,确保安全运行与节能目标的平衡。
在技术手段方面,新标准大力倡导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明确指出应优先采用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对空调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远程优化调控。同时,鼓励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改造模拟分析,提升方案的精准性和前瞻性。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节能效果的可测量性,也为后续的运维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布的评估标准并非强制性规范,而是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行,旨在引导市场良性发展。为保障落地实施,相关部门已同步启动配套政策支持机制。包括将符合标准的节能改造项目纳入绿色建筑补贴范围,优先享受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节能改造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的重要依据。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在空调系统改造领域系统化评估体系的空白,有助于解决以往改造项目“重建设、轻评估”“只改不评”的突出问题。过去一些项目虽投入大量资金,但因缺乏科学评估,实际节能效果难以验证,甚至出现“越改越耗能”的现象。新标准通过设定清晰的量化指标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有效提升了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未来,随着标准的推广应用,预计将带动全国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既有建筑开展空调系统节能升级。据初步测算,若全国公共建筑中50%的空调系统完成符合该标准的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超过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9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逾2400万吨。
可以预见,《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评估标准》的出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我国建筑节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它将推动空调节能从“经验驱动”向“标准引领”转变,助力实现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战略目标。下一步,还需加强标准宣贯培训、完善检测认证体系,并持续跟踪评估实施效果,确保这一标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与环境价值。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