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已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举措之一。空调系统作为建筑领域最主要的能耗设备之一,其能效表现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为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版《空调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GB 19576-2023),替代了此前的2019版标准。该标准自2024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制冷设备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标准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准入门槛,引导行业技术升级,淘汰高耗能产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在适用范围、能效指标设定、测试方法和等级划分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和调整。首先,在适用范围上,新版标准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冷水机组、风冷热泵机组等常见空调设备,还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等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民用建筑的产品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对空调系统更全面的覆盖。
在能效限定值方面,新标准显著提高了最低能效要求。以冷水机组为例,水冷式离心机组的能效限定值由原来的COP不低于5.0提升至不低于5.5,螺杆式机组也相应提高了0.3~0.5个COP单位。这意味着,不符合新能效门槛的产品将不得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或使用。这一调整将有效推动企业采用高效压缩机、优化换热器设计、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等手段提升产品性能,同时也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能效等级的划分更加精细化,标准将空调系统的能效等级由原来的三级调整为五级,其中1级为最高能效等级,代表国际先进水平;5级为最低合规等级,接近能效限定值。这种分级方式有助于消费者更清晰地识别产品的节能水平,也为政府采购、绿色建筑评价和节能补贴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在申请绿色建筑标识时,采用2级及以上能效等级的空调系统可获得更高的评分权重。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引入了全年综合能效比(IPLV)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之一,并强化了部分负荷工况下的性能考核。传统能效评价多依赖额定工况下的COP值,但实际运行中空调系统多数时间处于非满负荷状态。通过加权计算不同负荷率下的能效表现,IPLV更能真实反映设备在全年的实际节能效果。此举有利于鼓励厂商开发具备良好部分负荷性能的变频或多机头组合式机组,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此外,测试方法也进行了更新,采用了更为严格的实验室条件和数据采集规范,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标准还明确要求制造商在产品铭牌和说明书中标注能效等级、能效限定值及实测能效值,增强信息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国标的实施将加速空调制造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短期内,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和市场份额萎缩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将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推动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以高效、智能、环保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对于建筑设计单位和工程承包商而言,选择符合高能效等级的空调系统将成为项目合规和节能验收的重要前提。
对于终端用户,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数据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高能耗场所,采用高能效空调系统不仅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助力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据测算,若全国范围内空调系统整体能效提升10%,每年可节约用电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约1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总之,新版《空调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制度安排。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完善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推进,空调系统将朝着更高能效、更智能化、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