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噪音限值与声品质评价新规范解读
2025-11-0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作为现代家庭和办公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舒适性要求也日益提升。在制冷制热性能之外,运行噪音已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空调噪音限值与声品质评价新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对空调产品的噪声控制提出了更为系统、科学的要求。该规范不仅更新了传统的噪音限值标准,还首次引入“声品质”这一综合性评价指标,标志着我国空调噪声管理进入精细化、人性化的新阶段。

首先,新规范对空调在不同工况下的噪音限值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细化。以往的标准多以单一的A计权声压级(dB(A))作为衡量依据,主要关注声音的强度,而忽略了频率分布、持续时间等影响主观感受的因素。新规范则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如卧室、客厅、办公室等——设定了差异化的限值要求。例如,在夜间模式下,卧室用分体式空调室内机的运行噪音不得超过38 dB(A),较旧标准降低了2~3 dB(A)。同时,针对变频空调在低负荷运行时可能出现的“低频嗡鸣”问题,新增了对100 Hz以下频段的特别监测要求,防止“听不见但感觉得到”的振动类噪音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新规范的一大亮点是正式引入“声品质”(Sound Quality)评价体系。所谓声品质,是指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包括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波动强度等多个心理声学参数。研究表明,即使两台空调的总声压级相同,由于声音频谱结构不同,用户的舒适感可能截然相反。例如,高频“嘶嘶”声容易引发烦躁,而平滑、低频为主的“白噪声”反而可能被接受甚至视为安静背景音。因此,新规范采用综合指数法,将多个心理声学参数加权计算,形成“声品质评分”,并规定空调产品必须在产品说明中标注该评分,便于消费者直观比较。

为实现这一评价体系的落地,新规范配套制定了详细的测试方法和实验室条件。测试不再局限于消声室内的自由场测量,而是模拟真实家居环境,考虑墙壁反射、家具吸声等因素,并要求在多种风速档位和运行模式(如制冷、制热、除湿、送风)下进行全工况采集。此外,测试需使用高精度传声器阵列,结合实时频谱分析软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于制造商而言,这意味着研发阶段需更早介入声学设计,从压缩机选型、风道优化到减振材料应用,进行全面降噪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还特别强调了“突发性噪音”的管控。以往部分空调在启停、模式切换或化霜过程中会产生短暂但刺耳的异响,虽持续时间短,却极易打断用户注意力或惊醒睡眠。对此,新规范明确要求此类瞬态噪音的峰值不得超过45 dB(A),且每小时发生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同时,鼓励企业采用软启动技术、智能预热控制等手段,从根本上减少机械冲击带来的噪音突变。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规范的实施将推动空调产业的技术升级。短期内,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尤其是在声学仿真软件、专业测试设备和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增加。但从长远看,这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头部企业已纷纷响应,推出“静音旗舰”系列产品,通过优化贯流风扇叶片角度、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增加隔音棉厚度等方式,实现整机噪音下降5 dB(A)以上,部分高端机型甚至达到“图书馆级静音”(低于30 dB(A))。

对消费者而言,新规范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选购依据更加科学全面。过去仅凭广告宣传中的“超静音”“ whisper quiet”等模糊描述难以判断实际效果,而现在可通过官方认证标识、声品质评分和第三方检测报告做出理性选择。尤其对于有婴幼儿、老人或对声音敏感人群的家庭,这一变化意义重大。

总之,空调噪音限值与声品质评价新规范的出台,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深化。它促使企业在追求能效比的同时,更加关注用户的感官体验,推动家电产品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关怀”跃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主动降噪技术的融合,空调或将具备根据环境自动调节运行声音模式的能力,真正实现“看不见机器,只感受舒适”的理想状态。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