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规模和能耗水平持续攀升。据相关统计,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以上,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提升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其中,空调系统作为数据中心能耗的主要构成之一,通常占总能耗的30%至40%,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整体能效水平。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了《数据中心专用空调能效评估新标准》(GB/T 39827-2023),标志着我国在数据中心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新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空调制造企业及大型互联网公司共同制定,旨在建立科学、统一、可操作的数据中心专用空调能效评价体系。与以往标准相比,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更加注重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能效表现,突破了传统实验室测试条件的局限性。标准引入了“全年综合能效比”(Annual Integrated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AIEER)作为核心评估指标,综合考虑不同季节、气候条件、负载变化等因素对空调系统能效的影响,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潜力。
新标准还首次明确了针对不同气候区的数据中心空调能效分级要求。根据我国地理气候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五大类,分别设定差异化的能效限值和推荐值。例如,在北方严寒地区,空调系统需具备更强的低温适应能力与热回收功能;而在南方湿热地区,则更强调除湿效率与高温环境下的制冷稳定性。这种区域差异化的设计,有助于引导企业在设备选型和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本地气候特点,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资源浪费或性能不足问题。
此外,新标准特别强调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提升空调系统能效中的作用。明确要求新型数据中心专用空调应具备基于AI算法的自适应调节能力,能够根据IT负载变化、室内外温湿度波动、电价峰谷时段等多维数据动态调整运行策略。例如,在夜间或低负载时段自动切换至节能模式,或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免费冷却,最大限度减少压缩机运行时间。同时,标准鼓励采用集中式群控系统,实现多台空调机组之间的协同优化,避免“过冷”或“局部过热”现象,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还将配套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将符合新能效标准的空调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技术改造补贴,并在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评选中将其作为重要评分依据。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对市场上销售的数据中心空调产品的能效标识监管,严厉打击虚标能效等级、伪造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数据中心专用空调能效评估领域的空白,也为全球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已率先响应,宣布将在新建数据中心项目中全面采用符合新标准的空调系统,并对现有设施开展节能改造升级。据初步测算,若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专用空调系统均达到新标准推荐值,预计每年可节电超过5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万吨。
当然,标准的落地仍面临一定挑战。部分中小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反映,高效空调设备初期投资较高,短期内可能增加运营成本。对此,专家建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绿色金融贷款等市场化机制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确保高效设备“用得好、管得住”。
可以预见,随着《数据中心专用空调能效评估新标准》的深入实施,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绿色转型浪潮。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政策体系的完善,数据中心有望真正成为既高效又低碳的“数字绿洲”,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