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空调系统设计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常规的空调系统通常采用温度与湿度联合控制的方式,即通过冷却除湿再加热的过程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耗高,而且难以实现精确控制。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正式发布了《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设计标准》,标志着暖通空调(HVAC)领域迈入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新阶段。
该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联合多家科研机构、设计院及高校共同完成,旨在规范和指导温湿度独立控制(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THIC)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应用。其核心理念是将空气的温度调节与湿度调节分离处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设备和介质进行控制,从而提升系统能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增强热舒适性。
在传统空调系统中,为了达到除湿目的,空气必须被冷却至露点以下,导致过度降温,随后还需通过再热过程提升送风温度以避免“冷吹风”感。这一过程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地区尤为显著。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则通过引入溶液除湿、转轮除湿或低温冷源等技术,独立处理空气中的湿负荷,同时利用高温冷水、辐射板或干式风机盘管等方式处理显热负荷。这种方式避免了冷热抵消,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新发布的标准对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首先,在负荷计算方面,明确要求对建筑的显热负荷与潜热负荷进行分别计算,并根据使用功能、气候条件和人员密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处理任务。其次,在设备选型上,推荐采用高效除湿设备与高温供冷末端相结合的组合形式,并强调设备之间的协同匹配。例如,对于南方湿热地区,可优先选用溶液除湿机组配合毛细管网辐射制冷系统;而在干燥地区,则可简化湿度处理流程,重点优化温度控制策略。
此外,标准还特别关注系统的运行控制与智能化管理。提出应建立基于室内外环境参数实时反馈的动态调控机制,结合CO₂浓度、人体活动强度等变量,实现按需供能。同时鼓励采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进行集成监控,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稳定性。这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数据中心、医院洁净室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场所具有重要意义。
从节能效果来看,根据试点项目的实测数据,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建筑相比传统系统可实现20%~40%的空调能耗降低,部分项目甚至超过50%。尤其是在过渡季节和部分负荷工况下,系统能效优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避免了冷凝水积聚和潮湿表面滋生霉菌的问题,室内空气品质也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 occupants 的健康与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的发布并非意味着全面替代现有空调系统,而是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更优的技术路径选择。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根据建筑类型、地域气候、投资预算和运维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案。例如,在严寒地区或小型住宅项目中,可能仍以传统系统为主;而在高端写字楼、实验室或恒温恒湿车间等场景中,则更适宜推广THIC技术。
为推动标准落地实施,相关部门还将配套出台技术指南、典型案例集和培训课程,帮助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方掌握核心技术要点。同时,鼓励各地在绿色建筑评价、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中优先采用符合该标准的空调系统,并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
可以预见,《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设计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我国建筑节能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融合,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将在更多领域推广应用,逐步成为高品质建筑环境营造的主流解决方案。这一标准的实施,也将进一步引导行业从粗放式能耗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推动我国 HVAC 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