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调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变频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空调设备在提升能效和舒适性的同时,其电磁兼容性(EMC)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且不对其他设备造成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为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保障产品质量与用户安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发布了新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2部分:空调器的特殊要求》(GB 4343.2—2023),替代了原有的GB 4343.2—2009标准,标志着我国空调设备电磁兼容性检测体系迈入新阶段。
此次标准更新的核心在于应对当前空调产品技术演进带来的电磁环境复杂化挑战。过去十年中,变频压缩机、智能控制模块、Wi-Fi远程通信、自适应调节系统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家用及商用空调设备中。这些电子部件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设备内部的电磁发射水平,并可能对周边电子产品如电视、音响、路由器等产生干扰。同时,空调设备本身也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电磁源的影响而出现误动作或功能异常。因此,新标准在测试项目、限值设定、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与补充。
首先,在电磁发射(EMI)方面,新标准扩大了辐射骚扰和传导骚扰的测试频率范围。原标准主要覆盖30 MHz至300 MHz频段,而新版标准将上限扩展至1 GHz,以涵盖更多高频干扰源,特别是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模块产生的射频干扰。此外,针对变频空调在低频段(如150 kHz至30 MHz)表现出的较强传导干扰,新标准提高了该频段的限值要求,并引入了更为精确的测量方法,确保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与可重复性。
其次,在抗扰度(EMS)测试方面,新版标准强化了对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等典型干扰类型的考核力度。例如,针对南方潮湿地区雷雨天气频繁导致电网波动的问题,标准提高了电源端口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的抗扰度等级,要求空调在模拟工业环境下的脉冲干扰中仍能稳定运行。同时,考虑到用户日常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静电放电情况,空气调节器的操作面板、遥控接收窗口等易接触部位需通过更高电压等级(接触放电8 kV,空气放电15 kV)的静电测试,确保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订还特别增加了对“智能空调”相关功能的专项评估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空调具备远程控制、语音交互、自动学习等功能,这些依赖无线通信和复杂软件逻辑的功能模块极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为此,新标准明确要求在进行抗扰度测试时,必须保持设备联网状态并持续执行典型智能任务(如远程开关机、模式切换),以真实反映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
此外,标准还对测试配置和运行条件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例如,明确了不同类型的空调(分体式、多联机、窗式、移动式等)在测试时的安装方式、风速设置、制冷/制热模式选择等参数,避免因测试条件差异导致结果偏差。同时,鼓励采用自动化测试系统,提高检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推动检测机构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从行业影响来看,此次国家标准的更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推动空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它倒逼企业加强电磁兼容设计能力,在电路布局、滤波器选型、屏蔽结构等方面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国产空调品质的信心,减少因电磁干扰引发的投诉与售后问题。
总体而言,GB 4343.2—2023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家电电磁兼容标准化领域正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入空调系统,电磁兼容性将成为衡量产品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企业应主动适应新规要求,建立健全EMC设计与验证体系,共同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宣贯培训与执法监督,确保新标准落地见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与生活质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