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空调系统作为公共建筑中能耗最高的用能设备之一,其运行效率与能源消耗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节能效果。为提升公共建筑能效管理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监测系统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制定并实施《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监测系统建设标准指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首先,空调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全面覆盖、分类管理、数据准确、实时监控”的基本原则。系统需覆盖中央空调、多联机、分体式空调等多种空调形式,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如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商场等)制定差异化的监测方案。监测对象应包括冷热源设备、输配系统(水泵、风机)、末端设备及辅助系统,确保对空调系统全链条能耗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在系统架构方面,建议采用“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层结构。感知层负责通过智能电表、温湿度传感器、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空调系统的用电量、水流量、供回水温度、运行状态等关键参数;传输层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如RS485、LoRa、NB-IoT、以太网等),将数据稳定上传至数据中心;平台层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具备数据存储、清洗、校验、归档等功能,并支持与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或城市级能耗监管平台对接;应用层则提供能耗统计、能效分析、故障预警、节能诊断、报表生成等可视化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指南应明确各类传感器的选型要求、安装位置及校准周期。例如,冷热量表应安装在空调水系统的主管道上,且前后需保留足够的直管段以保证测量精度;电力参数采集应至少涵盖有功功率、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指标,并按分钟级频率采样。同时,系统应具备数据异常识别能力,对断线、跳变、超限等异常数据进行标记和报警,确保数据质量。
在系统功能设计上,除基本的能耗数据展示外,还应具备以下核心功能:一是能耗分项计量,将空调系统能耗细分为制冷主机、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空气处理机组等子系统,便于精准定位高耗能环节;二是能效指标计算,如制冷能效比(COP)、综合制冷性能系数(IPLV)、单位面积空调能耗等,用于横向对比和纵向趋势分析;三是运行优化建议,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运行策略调整建议,如优化启停时间、调整设定温度、清洗换热器等;四是告警与预警机制,当能耗突增、设备异常运行或能效低于阈值时,系统应及时推送告警信息。
此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也不容忽视。数据传输应采用加密协议,防止信息泄露;平台应具备用户权限分级管理功能,保障数据访问的安全可控。同时,系统设计应预留接口,支持未来接入更多类型的用能设备或与其他智慧建筑系统(如照明、电梯、安防)实现集成联动。
为确保标准的落地实施,指南还应提出明确的建设流程与验收要求。建议将空调能耗监测系统纳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环节,明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运维单位的责任分工。系统建成后,需经过不少于三个月的试运行,验证数据采集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并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认证。
最后,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是推动系统普及的关键。各地住建主管部门应出台配套激励措施,如对安装合规监测系统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评优加分;将空调能耗数据纳入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对超标建筑实施通报或整改要求。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研究,推动监测数据在碳排放核算、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深度应用。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监测系统不仅是实现建筑节能降碳的重要技术手段,更是推动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指南,规范系统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全过程,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