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空调系统已成为办公场所、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空调通风系统的长期运行若缺乏有效卫生管理,极易成为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滋生的温床,进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威胁公众健康。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新规范》,对空调系统的清洗、检测、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系统化的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公共环境的空气安全水平。
新规范首先明确了责任主体。明确指出,建筑物所有权人或物业管理单位为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定期开展自查与第三方检测。这一规定强化了管理责任的落实,避免了以往“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在系统清洁方面,新规范提出了更加细致的操作标准。要求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洗和消毒,重点部位包括风管、风机盘管、空气处理机组、冷却塔等。特别是对于使用频率高、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医院、幼儿园、交通枢纽等,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深度清洁。清洗过程需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设备和消毒剂,严禁使用强腐蚀性或有害化学物质,确保清洗过程本身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新规范强调了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要求所有清洗、维护、检测工作必须形成书面记录,并保存不少于三年。记录内容应包括作业时间、操作人员、所用设备与药剂、检测结果及整改情况等。这一措施不仅便于监管部门抽查,也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新规范引入了动态监测机制。要求大型公共建筑安装空气质量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PM2.5、CO₂、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细菌总数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接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提示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规范还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全面空气质量检测,检测报告需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针对冷却塔这一易滋生军团菌的重点区域,新规范特别提出专项管理要求。冷却塔必须定期排污、清洗,并实施连续消毒处理。水质检测频率不得低于每月一次,检测项目包括军团菌、异养菌总数、浊度等。一旦检出军团菌阳性,必须立即停用并进行彻底消杀,同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防止群体性感染事件发生。
新规范还注重预防性维护。鼓励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空调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和污染风险,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例如,利用传感器监测风管积尘厚度,当达到阈值时自动提醒清洗;或通过能耗分析判断换热效率下降,及时安排保养。
在人员培训方面,新规范要求从事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检测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掌握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同时,管理单位应组织员工开展空气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通风系统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并非一刀切式的强制要求,而是根据建筑类型、使用性质和人群特征实行分类管理。例如,普通办公楼可按年度计划执行常规维护,而医院手术室、隔离病房等高风险区域则需执行更高级别的净化标准,包括使用高效过滤器(HEPA)和负压控制等特殊措施。
总体来看,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新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正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它不仅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空调通风系统的健康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构建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应共同参与,严格落实规范要求,推动形成“人人关注空气质量、人人参与卫生管理”的良好氛围,真正让每一缕吹进室内的风都清新、洁净、安心。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