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建筑节能要求的日益提高,空调系统在冬季运行中的防冻保护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冻水管道及换热设备极易因低温导致结冰,进而引发管道破裂、设备损坏等严重事故。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相关标准机构近期对《空调系统防冻保护技术规范》进行了重要更新,进一步完善了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次标准更新首先明确了防冻保护的适用范围。新版规范不仅适用于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还将模块化空调机组、多联机系统(VRF)以及数据中心专用空调系统纳入管理范畴。这一扩展体现了现代建筑中空调形式多样化的趋势,确保各类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均具备有效的防冻能力。
在设计阶段,新标准强化了环境温度评估与风险分析的要求。设计单位需根据项目所在地近十年极端最低气温数据,结合建筑使用特点,进行详细的防冻风险等级划分。对于严寒地区(如东北、西北),必须采用双重或多重防冻措施。例如,除常规电伴热外,还需配置低流量监测装置和自动排水系统,以防止水泵停运后残余水体冻结。
此外,新标准对防冻控制逻辑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以往部分系统仅依赖温度传感器触发加热装置,存在响应滞后、误判等问题。新版规范规定,防冻控制器应具备多参数联动功能,综合监测水流速度、环境温度、阀门状态等信号,实现动态调节。当检测到水流低于设定阈值且环境温度接近冰点时,系统应自动启动循环泵或开启旁通阀,避免局部静止水体结冰。
在材料与设备选型方面,更新内容强调了耐低温性能的重要性。标准明确指出,用于室外或非供暖空间的水管、阀门、传感器等部件必须满足-30℃以下的低温工作要求,并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同时,推荐使用具有自限温特性的电伴热带,相比传统恒功率产品,其能效更高、安全性更强,可有效防止过热引发火灾。
施工安装环节也迎来了关键调整。新规范要求所有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管道在试压完成后必须彻底排空,不得残留试压用水。对于无法完全排空的系统,应加装防冻液注入装置,并明确标注防冻液类型与更换周期。此外,保温层的施工质量被列为验收重点,要求保温材料厚度不得低于设计值,接缝处须严密密封,防止冷桥形成。
运行维护方面的更新尤为突出。标准新增“冬季运行专项检查清单”,要求物业管理单位在每年入冬前对空调系统的防冻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包括测试电伴热启停功能、检查低流量开关灵敏度、验证自动排水程序等。同时,鼓励采用智能监控平台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温降或水流中断,系统应立即发出报警并推送至运维人员手机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订还特别关注了新能源耦合系统的防冻问题。随着热泵技术的广泛应用,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除霜过程中可能造成冷凝水积聚并结冰。为此,标准新增条款要求除霜排水管必须设置坡度并延伸至室内温暖区域,或配备电加热排水装置,防止排水口冻结堵塞。
最后,标准强调了培训与责任落实机制。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运维单位应定期组织防冻专题培训,确保技术人员掌握最新技术要求。对于因防冻措施不到位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将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追究相关单位责任。
总体来看,此次空调系统防冻保护技术标准的更新,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的技术思路,融合了智能化、精细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随着新标准的逐步实施,我国空调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运行安全性将显著提升,为公共建筑和工业设施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防冻保护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性维护,推动暖通空调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