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暖通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多联式空调机组(VRF系统)在商业、办公及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保障系统的安全、高效与可持续运行,国家相关部门对《多联式空调机组设计规范》进行了最新修订。此次修订在系统设计、能效管理、环保要求、安装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科学和严格的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多联式空调系统设计迈入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首先,在系统选型与负荷计算方面,新规范强调了动态负荷分析的重要性。传统设计多依赖静态负荷估算,容易造成设备容量偏大或偏小的问题。新版规范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应结合建筑使用功能、人员密度、照明功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参数,采用全年逐时模拟方法进行冷热负荷计算。同时,鼓励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辅助设计,实现负荷预测的可视化与精准化,从而提高系统匹配度,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
其次,在能效与节能设计方面,修订版规范显著提升了对系统综合能效比(IPLV)的要求。针对不同气候区,分别设定了最低能效限值,并引入了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作为评价指标,强化了对部分负荷性能的关注。此外,规范鼓励采用变频压缩机、高效换热器、智能除霜控制等先进技术,提升系统在低负荷运行时的稳定性与经济性。对于大型公共建筑,还要求设置能量回收装置,如排风热回收系统,以进一步降低能耗。
环保要求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新规范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明确提出限制使用高全球变暖潜值(GWP)制冷剂。自2025年起,新建项目中禁止使用GWP值高于750的制冷剂,推荐采用R32、R290等低GWP环保制冷剂。同时,规范加强了对制冷剂泄漏的管控,要求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管道布置的合理性,减少焊点数量,并在易泄漏区域设置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对于制冷剂充注量超过规定阈值的系统,必须提供详细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在系统分区与控制策略方面,新版规范更加注重灵活性与智能化。针对多房间、多用途空间的应用场景,要求系统具备独立温控能力,支持分户计量与计费功能。同时,推荐集成楼宇自控系统(BAS),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运行优化等功能。特别指出的是,规范新增了对夜间低噪声运行模式的设计要求,尤其是在住宅和医院等对声环境敏感的场所,必须采取降噪措施,确保室内噪声低于35分贝(A)。
安装与施工环节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新版本强调设计与施工的协同配合,要求设计图纸中明确标注管道走向、坡度、支撑间距、保温材料规格等细节。对于长配管系统(单台室外机连接室内机总长超过100米),必须进行压降与回油能力校核,并在必要时增设油分离器或回油弯。此外,规范还细化了真空干燥、气密性测试、制冷剂充注等关键工序的操作流程,杜绝因施工不当导致的系统故障。
最后,在运维管理方面,修订版规范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设计阶段应预留足够的检修空间,设置便于维护的检修口和传感器接口。同时,鼓励建立数字化运维档案,记录设备运行参数、维修历史、能耗数据等信息,为后期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对于大型项目,建议配置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能耗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
总体而言,最新修订的《多联式空调机组设计规范》体现了从“满足基本功能”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它不仅提升了技术门槛,更推动了整个暖通空调行业向绿色、智能、可持续方向迈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引导,多联式空调系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优势,为建筑节能与人居环境改善作出更大贡献。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应深入学习新规范内容,切实落实各项技术要求,共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