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在办公楼、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广泛应用。然而,空调风管长期运行过程中容易积聚灰尘、细菌、霉菌等污染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威胁公众健康。为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GB 37488-202X)及配套检测标准,对空调风管的清洁与检测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系统化的要求。这一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国标首先明确了空调风管清洁的周期与条件。标准规定,集中空调系统应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洗,若系统运行环境较差(如周边存在高粉尘、高湿度或污染源),则建议每年清洗一次。此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立即组织清洗:风管内积尘量超过20g/m²;检测发现微生物超标;系统运行效率明显下降或出现异味。这一量化指标的设定,使得清洁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避免了以往“凭经验”判断的随意性。
在清洁方法上,新国标强调“物理为主、化学为辅”的原则。推荐使用负压吸尘设备配合软轴刷、空气吹扫等机械方式清除风管内壁积尘,严禁使用强酸强碱类清洁剂,防止腐蚀管道或残留有害物质。对于难以进入的支管或弯头部位,应采用机器人清洗系统,确保清洁无死角。同时,清洁作业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执行,并全程录像存档,便于后期追溯与监管。
检测环节是新国标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首次建立了“三维检测体系”,即对风管内部的颗粒物沉积量、微生物污染水平以及气流组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其中,颗粒物检测采用称重法测定单位面积积尘量,采样点应覆盖主风管、支管及送风口附近区域,确保代表性。微生物检测则重点关注嗜肺军团菌、真菌总数和细菌总数,要求在清洗前后分别采样,对比净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将嗜肺军团菌列为必检项目,因其是导致“空调病”和军团菌肺炎的主要致病源,曾在多起公共卫生事件中被检出。
为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新国标对采样工具、检测实验室资质和数据记录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采样刷头需经灭菌处理,采样后应在6小时内送检;检测实验室须通过CMA(中国计量认证)或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所有检测报告必须包含采样位置图、检测方法、原始数据及结论,并由责任人签字确认,确保责任可追溯。
在管理责任方面,新国标强化了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公共场所的空调系统管理者需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包括清洗记录、检测报告、设备运行参数等,并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监管部门将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抽查,对未按规定清洗或检测不合格仍继续使用的单位,依法责令整改并予以公示。情节严重的,将纳入信用惩戒体系,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新国标还鼓励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例如,推广安装风管内窥镜系统、空气质量传感器和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对风管清洁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警。一些先进企业已开始试点“智慧清洁”模式,通过AI图像识别分析风管内污染程度,自动生成清洗建议,大幅提升运维效率。
总体来看,空调风管清洁与检测新国标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标准体系的空白,推动了行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对公众健康权益的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标准的深入实施和配套政策的完善,我们有望在更多公共场所享受到真正洁净、安全的室内空气环境。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标准要求,共同构建健康、绿色的人居空间。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