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节能等优势,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空调系统作为建筑使用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与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空调配套安装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在机电配套领域迈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新标准的出台,旨在解决长期以来装配式建筑中空调系统设计与安装存在的协调不足、施工效率低、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以往在传统现浇建筑中,空调系统的安装多为现场作业,管线布置灵活,但进入装配式建筑体系后,由于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对设备预留孔洞、管线走向、接口位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前期设计考虑不周,极易造成现场返工、空间冲突甚至结构安全隐患。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从设计、生产、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
首先,在设计阶段,新标准强调“一体化协同设计”的理念。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与暖通空调设计必须同步进行,确保空调设备的位置、冷媒管、风管、电气线路等在预制构件中精准预留。同时,标准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装配式建筑(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在空调系统集成中的具体技术参数和构造做法,提升了设计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
其次,在生产环节,新标准对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外墙板、楼板、梁柱等构件在工厂生产时,需根据空调系统图纸预埋套管、预留检修口、设置固定支架等,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这不仅提高了装配效率,也减少了现场开孔带来的结构损伤风险。此外,标准还鼓励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协同建模,提前发现并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细化管理。
在施工安装方面,新标准细化了空调设备与装配式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针对分体式空调、多联机系统(VRF)、集中式中央空调等不同类型,分别制定了安装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例如,对于外挂式空调室外机,要求预制外墙板在设计时预留专用承重支架锚固点,并满足抗风压、抗震等力学性能要求;对于室内机安装,则强调吊顶与预制楼板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避免因振动产生噪音或脱落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还特别关注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维需求。规定在关键部位设置可拆卸检修面板,便于后期更换管道或维修设备;同时建议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集成空调运行数据监测功能,实现能耗分析与远程调控,助力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落地,主管部门还将配套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工程推广工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率先应用新标准,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估。与此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推动空调设备制造商与装配式构件企业的战略合作,开发适配标准化接口的模块化空调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新标准的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与空调系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还将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据初步测算,采用标准化空调配套方案的装配式住宅项目,其机电安装工期可缩短30%以上,材料浪费减少20%,综合建造成本下降约8%-10%。
更重要的是,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建筑工业化正从“结构装配”向“系统集成”迈进。未来,随着更多专业系统的标准化配套技术陆续出台,装配式建筑将真正实现从“搭积木”到“造房子”的质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智能的居住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造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此次空调配套安装新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它为构建统一、高效、可持续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