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持续推进,建筑领域的节能降耗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空调系统作为公共建筑和大型商业综合体中能耗占比最高的设备之一,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整体能源消耗水平。为规范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估与管理,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发布了《空调系统节能评估技术导则》(GB/T 42745-2023),并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是我国在暖通空调领域最新的一项综合性节能评估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集中式空调系统,包括冷水机组、热泵系统、空气处理设备、输配系统及末端装置等主要组成部分。与以往侧重单一设备能效评价的标准不同,GB/T 42745-2023强调系统级综合评估,将空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能效分析,更加贴近实际运行工况,提升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标准的核心内容围绕“评估流程—数据采集—能效计算—等级评定”四个关键环节展开。首先,在评估流程方面,标准明确了节能评估应分为设计阶段评估和运行阶段评估两个层级。设计阶段重点核查系统配置合理性、设备选型匹配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节能潜力;运行阶段则通过实测数据对系统全年能效表现进行量化分析,确保理论设计与实际运行的一致性。
在数据采集方面,标准提出了详细的监测要求。建议安装智能计量装置,实时采集冷热量输出、电能消耗、水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并推荐使用不低于15分钟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记录,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代表性。同时,标准鼓励采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或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提高评估效率。
能效计算是本标准的技术核心。标准引入了“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比”(SEERsys)这一新指标,定义为系统在特定评估周期内提供的总制冷(或制热)量与所消耗的总电能之比。该指标不仅涵盖主机设备,还将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辅助设备的能耗纳入计算范围,避免了“主机高效、系统低效”的误区。此外,标准还根据气候区划差异,设定了不同地区的基准能耗值,使评估更具区域适应性。
为便于应用与推广,标准建立了五级能效等级制度:从一级(最优)到五级(最低),并规定一级能效系统年综合能效比需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通常要求SEERsys ≥ 4.5(制冷季)或 ≥ 3.8(供暖季),具体数值根据建筑类型和地区略有调整。评估结果可用于政府节能审查、绿色建筑认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绩效考核等多个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特别强调了动态负荷匹配能力和智能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现代空调系统往往面临负荷波动大、使用模式复杂的问题,传统定频设备难以适应。因此,标准鼓励采用变频驱动、多台机组群控、基于室内外环境参数的自适应调节等先进技术,并将其作为加分项纳入评估体系。例如,具备AI优化算法的控制系统可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实现按需供能,显著降低无效能耗。
此外,标准还提出应对空调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节能评估,涵盖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直至报废更新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运行维护阶段,定期开展性能检测、清洗换热器、校准传感器等措施被列为必要项,防止因设备老化或管理不善导致能效下降。
在实施层面,标准建议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保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地方政策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推动标准落地。例如,部分城市已将空调系统能效等级作为公共建筑年度能耗限额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未达标单位实施通报或整改要求。
总体来看,GB/T 42745-2023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在空调系统整体能效评估方面的标准空白,推动节能管理从“设备导向”向“系统导向”转变。它不仅是技术文件,更是引导行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评估将更加精准、动态和自动化,为构建高效、低碳、智慧的建筑能源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