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南方地区对冬季供暖的日益重视,空调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性能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传统空调系统在气温低于零度时往往面临制热效率下降、除霜频繁、甚至无法正常启动等问题,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能源利用效率。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结合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反馈,发布了针对低温环境下空调运行性能的新规范要求,旨在提升空调产品在严寒气候中的可靠性、能效性与舒适性。
新规范首先明确了“低温环境”的定义范围。根据最新标准,低温工况被划分为三个等级:-7℃、-15℃和-20℃,分别对应我国不同区域的典型冬季气候条件。空调设备需在这些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测试,并满足特定的制热量、能效比(COP)及连续运行稳定性指标。例如,在-15℃环境下,空调的制热量不得低于额定值的60%,且COP应不低于2.0,确保其具备基本的供热能力。
其次,新规范强化了对除霜性能的技术要求。传统空调在低温高湿环境中运行时,室外换热器易结霜,导致换热效率下降,系统频繁进入除霜模式,不仅影响室内温度稳定性,还增加了能耗。新标准规定,空调在连续制热运行过程中,除霜周期不得超过总运行时间的15%,且每次除霜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除霜期间室内侧热量输出不得中断超过90秒,以减少对用户舒适性的干扰。此外,鼓励采用智能除霜控制策略,如基于气象数据预测、蒸发器表面温度监测等手段,实现精准除霜,避免无效或过度除霜。
在压缩机与制冷剂方面,新规范推动了低温适应性技术的应用。要求空调产品优先采用喷气增焓(EVI)技术或变频双级压缩技术,以提升低温下的排气压力与制热能力。这类技术通过中间补气或分级压缩的方式,有效改善压缩机在低温工况下的运行效率,使空调在-20℃仍能维持较高的制热输出。同时,规范鼓励使用环保型制冷剂如R32,并对其在低温下的流动特性、润滑兼容性及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智能化也被纳入新规范的重要内容。现代空调需具备环境自适应调节功能,能够根据室外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自动调整运行模式。例如,在极寒天气下自动启用“低温强热模式”,提高压缩机转速和风扇风量;在室外温度回升时平滑切换至节能模式,避免能源浪费。此外,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功能成为标配,制造商可通过云端平台实时获取设备运行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维护建议,提升售后服务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范还特别强调了用户体验与安全性的平衡。在追求高效制热的同时,必须保障设备的电气安全、结构强度及噪声控制。例如,室外机在-20℃环境下连续运行72小时后,关键部件不应出现冻裂、变形或绝缘失效现象;室内机在夜间低负荷运行时,噪声值应低于45分贝,确保不影响用户睡眠质量。
为确保新规范的有效实施,国家已将相关检测项目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CCC)体系。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空调产品,若宣称具备低温制热功能,必须通过指定实验室的低温性能测试,并在产品铭牌和说明书上明确标注适用的最低运行温度及对应的制热量数据,杜绝虚假宣传。
总体来看,低温环境下空调运行性能新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空调产业正从“通用型”向“环境适应型”转型升级。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也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热泵技术、智能控制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高效、低碳、可靠的低温热泵系统将在建筑供暖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更多家庭带来温暖舒适的冬季生活体验。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