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地区空调适应性新标准发布
2025-11-0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高温高湿天气在南方沿海及热带地区频繁出现,给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在夏季,持续的“桑拿天”不仅影响人体舒适度,还对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正式发布《高温高湿地区空调系统适应性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领域迈入精细化、区域化发展的新阶段。

该《新标准》首次针对年均相对湿度超过75%、日最高气温高于35℃天数超过60天的典型高温高湿区域,如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及云南部分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技术规范。传统空调设计多基于全国统一或北方气候模型,忽视了湿热环境下空气含湿量高、结露风险大、制冷负荷波动剧烈等特点,导致设备能效下降、故障率上升、使用寿命缩短。而此次出台的新标准,正是为了填补这一技术空白,提升空调系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与运行品质。

《新标准》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优化。首先,在负荷计算方面,引入了“湿球温度主导型冷负荷模型”,强调潜热负荷在总冷负荷中的占比可高达60%以上,要求设计单位必须采用动态模拟软件进行全年逐时负荷分析,避免因低估除湿需求而导致室内湿度过高。其次,在设备选型上,明确推荐采用变频多联机、溶液除湿空调、高温冷水机组等具备强除湿能力和宽工况运行特性的新型设备,并对蒸发器翅片间距、排水坡度、防霉材料使用等细节提出具体参数要求,以减少结露和微生物滋生风险。

此外,《新标准》还强化了系统控制逻辑的智能化水平。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和大型住宅项目必须配备基于温湿度双参数反馈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送风量、再热量和新风比例,实现“降温+除湿”的精准协同。对于数据中心、医院洁净室等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场所,则鼓励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VHC)系统,通过辐射冷却与溶液除湿相结合的方式,大幅提升能效比(EER)并降低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并非一刀切式的强制要求,而是采取“分区引导、分类实施”的策略。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划分为Ⅰ类(极端湿热)、Ⅱ类(中等湿热)和Ⅲ类(过渡湿热)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路径和性能指标。例如,Ⅰ类地区要求空调系统在室外湿球温度达到28℃时仍能稳定运行,且全年综合性能系数(IPLV)不得低于5.0;而Ⅱ类地区则适度放宽至4.5。这种差异化设定既保证了技术先进性,又兼顾了经济可行性,有助于推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执行。

为保障《新标准》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已启动配套政策支持。一方面,将该标准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节能审查流程,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或财政补贴;另一方面,组织编制《高温高湿地区空调设计指南》和技术培训课程,帮助设计院、施工单位和运维人员掌握核心技术要点。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对空调产品标注“高温高湿适用性”标识的监管,防止虚假宣传,维护消费者权益。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项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据初步测算,若在珠三角地区全面推广符合《新标准》的空调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约12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0万吨。更重要的是,它将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降低因高温高湿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和中暑事件发生率,提升城市韧性。

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新材料技术的不断融合,空调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此次《新标准》的出台,不仅为高温高湿地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类似气候区的建筑环境调控贡献了中国方案。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将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让每一缕冷风都吹得更健康、更绿色”。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