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空调系统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空调系统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安全运行以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及配套技术标准的最新修订版本,对空调系统的抗震设防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技术要求。本文将围绕新规范中的核心内容,对空调系统抗震设防技术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新规范明确了“抗震支吊架”在空调系统中的强制性应用。以往部分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管道、风管及设备支吊架的抗震能力,导致地震发生时,即使主体结构未受损,空调系统也可能因支吊架失效而脱落、移位,引发次生灾害。新规范强调,所有直径大于或等于DN65的管道、截面面积大于等于0.38㎡的矩形风管,以及重量超过18kg的设备,均必须设置抗震支吊架。这些支吊架不仅要满足常规承重需求,还需具备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确保系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其次,规范细化了抗震支吊架的设计参数与安装要求。新标准引入了“抗震验算”机制,要求设计单位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结构类型等因素,计算出各部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力,并据此选型和布置抗震支吊架。例如,在8度设防区,水平地震力系数通常取值为0.24~0.32,支吊架的锚固件、连接件和槽钢等构件必须通过专业力学验算,确保其承载力不低于地震作用下的最大荷载。此外,规范还规定了抗震支吊架的最大间距、安装角度、与结构体的连接方式等细节,杜绝“以普通支吊架代替抗震支吊架”的违规做法。
第三,新规范强化了空调设备本体的固定措施。对于屋顶冷却塔、室外机、空气处理机组等大型设备,除了基础加固外,还必须设置防滑移、防倾覆的限位装置。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设备因地震产生共振的风险较高,因此规范建议采用减震垫、弹性支撑或阻尼器等措施降低振动传递。同时,设备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柔性接口,如橡胶软接头或金属波纹管,以吸收地震引起的位移变形,防止管道破裂或设备损坏。
在风管系统方面,新规范特别指出,大尺寸风管在穿越结构缝或连接不同抗震单元时,必须设置抗震补偿装置。例如,在风管穿越伸缩缝处应加装柔性风管段,长度不宜小于300mm,且两端需配备独立的抗震支吊架。对于竖向风管井内的风管,除每层设置固定支架外,还需在中间楼层增设抗震导向支架,防止风管在地震中发生摆动或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还加强了施工与验收环节的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依据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进行安装,所有抗震支吊架的材料、规格、安装位置均需符合设计要求,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监理单位应对关键节点进行旁站监督,重点检查锚栓植入深度、扭矩值、焊接质量等工艺参数。工程竣工后,须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抗震支吊架的安装质量进行抽样检测,检测不合格的项目必须整改直至达标,方可通过验收。
此外,新规范鼓励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抗震支吊架的深化设计。通过三维建模,可以在施工前模拟各类管线的空间布局,优化支吊架位置,避免现场冲突,提高安装精度。同时,BIM模型还可集成材料清单、受力分析数据等信息,为后期运维提供数字化支持。
综上所述,空调系统抗震设防技术新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理念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设防”的转变。它不仅提升了空调系统在地震中的可靠性,也为建筑整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空调系统的抗震能力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及运维单位应高度重视新规范的实施,切实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共同推动建筑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