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各类建筑中。然而,空调在带来舒适环境的同时,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火灾隐患也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空调内部使用的塑料部件、保温材料以及电气线路,在高温或故障情况下可能引发燃烧,进而导致火势蔓延。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新版《空调设备防火阻燃性能要求》国家标准(GB/T 42598-2023),对空调产品的防火阻燃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系统的技术规范。
新国标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空调设备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性能,降低因设备自身缺陷引发或加剧火灾的风险。标准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测试方法和标识要求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规定,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空调设备,包括分体式空调、多联机、中央空调末端设备等。
首先,在材料阻燃性能方面,新标准明确要求空调内部使用的非金属材料必须满足特定的氧指数(OI)和垂直燃烧等级。例如,用于外壳、风道、电机罩等关键部位的塑料材料,其氧指数不得低于28%,且需通过UL94 V-0级燃烧测试。这意味着材料在火焰移开后10秒内必须自熄,且不允许有熔滴引燃下方棉絮的现象。此外,保温材料如聚氨酯泡沫、酚醛泡沫等,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烟密度和毒性气体释放测试,确保在燃烧时不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从而保障人员疏散安全。
其次,针对空调内部的电气部件和布线系统,新国标强化了耐热与阻燃要求。所有电线电缆必须采用阻燃型低烟无卤材料(LSZH),并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绝缘性能稳定。控制板、接线端子、继电器等关键电气元件应具备良好的耐电弧和防过载能力。同时,标准还规定空调在异常工作状态(如压缩机堵转、风扇卡死)下运行时,设备应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防止局部过热引发火灾。
在结构设计层面,新标准鼓励制造商优化内部布局,减少可燃材料的使用面积,并设置有效的隔热与隔离措施。例如,压缩机舱与电气控制箱之间应设置金属隔板,避免热量传导;风道内壁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积尘且易燃的软质材料。此外,对于室外机,标准特别强调其外壳防护等级和散热通道的设计应能有效防止外部火源侵入,并在高温环境下维持结构完整性。
为了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新国标还制定了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认证流程。空调产品在上市前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防火阻燃性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针焰试验、灼热丝试验、水平与垂直燃烧试验、热丝引燃试验(HWI)等。只有全部项目达标的产品,方可获得相应的安全认证标识,并允许在市场上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还引入了“全生命周期防火安全评估”理念,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安装及维护各阶段均考虑防火因素。例如,在安装环节,安装人员需确保空调周围留有足够的散热空间,避免遮挡进风口和出风口;在维护方面,定期清理滤网和换热器上的灰尘堆积,防止因积尘过热引发自燃。
此外,新国标的实施也推动了空调行业技术升级和材料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高性能阻燃工程塑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智能温控保护系统,以满足更严苛的安全要求。一些领先品牌已率先在其高端机型中应用纳米级阻燃涂层和自熄性绝缘材料,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本质安全水平。
总体来看,空调设备防火阻燃性能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家电安全领域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因空调故障引发的火灾事故,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选择依据。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的融合,空调设备或将具备实时温度监控、异常预警和自动断电等功能,进一步提升防火安全性。
可以预见,随着新国标的全面实施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我国空调产品的安全性能将迎来整体跃升,为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同时,这也提醒广大用户在选购和使用空调时,应优先选择符合新国标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安装与维护,共同筑牢消防安全防线。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