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管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作为商业建筑和大型住宅中广泛使用的暖通设备,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能效水平直接影响整体能源消耗与碳排放。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新版《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4—2023),替代了原有的2013版标准。这一新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提升空调系统能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能效标准的核心变化体现在能效指标的全面提升、测试工况的优化以及对不同产品类型的精细化分类。首先,在能效等级划分上,新版标准将多联式空调机组的能效等级由原来的3级调整为5级,其中1级为最高能效等级,5级为市场准入门槛。这一调整不仅拉大了能效等级之间的梯度,也提高了整体市场的能效基准。特别是1级和2级产品的能效要求显著提高,鼓励企业研发更高效的技术方案,如采用变频压缩机、高效换热器、智能控制算法等。
其次,新标准引入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评价体系。以往的标准主要依赖额定工况下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COP或EER)进行评价,但实际使用中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运行在部分负荷状态。为此,新版标准采用了IPLV(综合部分负荷性能值)和HSPF(全年性能系数)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并细化了不同气候区的测试权重。例如,在寒冷地区更强调制热性能,在炎热地区则侧重制冷效率。这种差异化设计使得能效评价更加贴近实际使用场景,避免了“实验室高能效、实际低表现”的问题。
此外,新标准还对产品类型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管理。根据室外机配置方式、室内机连接数量、是否具备热回收功能等因素,将多联机分为多个子类,并分别设定能效要求。例如,针对一拖多、模块组合式、全热回收型等不同结构形式的产品,设定了差异化的测试方法和限值要求。这有助于引导企业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高效产品,同时也防止通过结构设计规避能效监管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大幅提升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以常见的风冷式多联机为例,原标准中3级能效的IPLV最低要求约为4.5,而新标准中5级(即最低准入等级)的IPLV已提高至5.0以上,部分型号甚至接近6.0。这意味着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市场销售,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据测算,全面实施新标准后,预计全国每年可节电超过5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万吨。
为了确保标准的有效落地,相关部门还配套出台了检测认证、市场监管和政策激励措施。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多联式空调机组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能效检测,并加贴新的中国能效标识。同时,政府鼓励公共建筑、绿色建筑项目优先采购高能效等级产品,并在部分地区试点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
从行业角度看,新能效标准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内,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产品淘汰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我国空调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头部企业已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搭载直流变频、喷气增焓、人工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的新一代产品,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总体而言,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新能效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节能水平,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清晰的选择依据,同时为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奠定了技术基础。未来,随着标准的持续完善和智能化、可再生能源耦合等新技术的应用,多联机系统将在绿色建筑和智慧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