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通风系统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规范空调通风管道的施工与验收流程,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公共健康与安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空调通风管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243-2024),该标准自2024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取代了此前的2016版规范。
新版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修订,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和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对材料选用、施工工艺、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次修订不仅提升了技术指标,还特别强调了环保、节能与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标志着我国暖通空调工程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材料与设备要求方面,新版规范明确指出,通风管道所用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优先采用环保、耐腐蚀、阻燃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或镀锌钢板。对于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场所(如医院、实验室、电子厂房等),必须使用无尘、抗菌处理的专用风管材料,并提供完整的材质检测报告。同时,规范新增了对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的强制要求,严禁使用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以杜绝火灾隐患。
施工工艺是确保通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2024版规范细化了风管制作、连接、安装、支吊架设置等各工序的技术要求。例如,在风管拼接方面,明确规定矩形风管边长大于630mm时应采用法兰连接,且法兰螺栓孔距不得超过150mm;圆形风管直径超过800mm时需加装防晃支架。此外,针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安装要求也做了区分:在潮湿或腐蚀性环境中,金属风管必须进行防腐涂层处理;穿越防火分区的风管须加装防火阀并做好封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订首次将BIM技术应用纳入施工管理要求。规范鼓励施工单位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通风管道的三维深化设计,提前发现管线碰撞问题,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施工精度。同时,要求关键节点留存数字化施工记录,便于后期运维追溯。
在系统测试与调试环节,新版规范大幅增强了检测项目的覆盖范围和技术深度。除传统的漏风量检测外,新增了气流组织均匀性、噪声控制、温湿度分布等性能测试内容。特别是对医院手术室、制药车间等高要求场所,明确提出送风速度、换气次数、静压差等参数必须满足行业专项标准,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报告。
验收程序也更加严格和系统化。规范将验收分为“隐蔽工程验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需形成书面记录并由建设、监理、施工三方签字确认。其中,隐蔽工程验收重点检查风管密封性、保温层完整性及穿墙封堵情况;竣工验收则需完成全系统联动试运行不少于48小时,并提交包括风量平衡调试报告、噪声检测数据、节能评估在内的全套技术资料。
此外,为适应“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需求,2024版规范特别增加了节能与环保章节。要求通风系统设计应优先采用变频风机、热回收装置等节能技术,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得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限值。同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应回收分类处理,禁止随意倾倒,施工现场粉尘排放须符合环保规定。
总体来看,《空调通风管道施工与验收规范2024版》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它从源头把控材料质量,全过程规范施工行为,全方位提升验收标准,切实保障了建筑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未来,随着智能传感、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暖通领域的深入应用,空调通风系统将逐步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而本次规范的出台,也为后续智慧运维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供了标准化基础。可以预见,在新规范的指导下,我国建筑环境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也将得到更坚实的保障。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设计院、施工企业及监理单位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新规范要求,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推动我国暖通空调工程迈向更高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