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商用空调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商用空调能效与性能检测的标准化要求日益严格。作为衡量空调制冷能力的核心指标,制冷量的检测方法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评价、市场准入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发布了新版《商用空调制冷量检测方法》国家标准(GB/T 17758—2023),替代了原有的2011版标准。此次修订在测试工况、测量精度、系统校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优化,标志着我国商用空调检测体系迈向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首先,新标准显著调整了制冷量检测的标准测试工况。原标准主要依据额定工况进行测试,而新版标准引入了多工况测试机制,包括高温、低温、部分负荷等典型运行条件,以更真实地反映空调设备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性能表现。例如,针对数据中心、大型商场等高热负荷场景,新增了“高温高湿”测试工况(室外温度35℃,相对湿度70%);对于寒冷地区应用,则增加了“低温制热辅助”下的制冷能力评估。这一变化使得检测结果更具代表性,有助于推动企业研发适应多样化气候条件的高效产品。
其次,测量精度要求全面提升。新标准对温度、湿度、风速、压力及电功率等关键参数的测量仪器提出了更高的精度等级要求。例如,温度传感器的精度由±0.3℃提升至±0.2℃,风速测量误差控制在±3%以内,并强制要求使用经过国家计量认证的校准设备。同时,标准明确规定所有测量仪器需定期溯源至国家基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权威性。此外,对于变频空调等动态调节设备,新增了瞬态响应测试环节,要求在负载突变条件下记录制冷量变化曲线,进一步提升了检测的全面性。
在系统校准方面,新版标准强化了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整体验证流程。首次引入“系统不确定度分析”要求,检测机构必须对整个测试回路进行不确定性评估,涵盖空气侧、水侧及电测系统的综合误差。标准还规定,每台待测机组在正式测试前需进行空载运行和系统稳定性确认,确保环境舱温湿度波动不超过±0.5℃,气流组织均匀性满足ASHRAE相关规范。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外部干扰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高了不同实验室间数据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在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上也进行了重要更新。以往标准多采用单一工况下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而新版标准引入了加权平均制冷量的概念,结合典型气候区的运行时间比例,计算出“年均制冷效能值”,为能效等级评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对于多联机、模块化冷水机组等复杂系统,标准明确了各模块协同运行时的总制冷量计算方法,避免因测试方法不统一导致的性能虚标问题。
此外,为应对智能化空调产品的快速发展,新标准还补充了通信接口数据采集的相关规定。允许在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设备内置传感器获取运行参数,但必须与外接标准测量设备进行比对验证,偏差不得超过5%。这一灵活性设计既顺应了行业技术趋势,又防止了企业利用内部数据操控检测结果。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标准的实施将倒逼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设计与制造水平。尤其对于中小型厂商而言,可能面临实验室升级、检测成本上升等挑战,但从长远看,统一、严格的检测标准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遏制“虚标能效”的乱象,增强消费者信任。同时,高标准也有助于我国商用空调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技术公信力,助力“中国智造”走向全球。
总体而言,GB/T 17758—2023的发布是我国商用空调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检测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国家对建筑节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导向。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深入应用,制冷量检测方法还将持续演进。行业各方应积极适应新标准要求,加强技术研发与检测能力建设,共同推动商用空调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