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气候的持续影响,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极寒天气下,传统空调设备容易因冷凝水结冰、管路冻裂等问题导致系统故障,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正式发布《空调系统防冻保护功能强制性标准》(GB XXXX-2024),标志着我国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安全规范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标准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适用于所有新生产、销售和安装的户用及商用空调系统,包括分体式空调、多联机(VRF)系统、中央空调机组等。标准明确要求,所有在设计上可能面临低温运行风险的空调设备,必须具备可靠的防冻保护功能,并通过国家指定检测机构的认证方可上市销售。
标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防冻启动机制,规定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且系统检测到蒸发器或排水管温度接近冰点时,设备应自动启动防冻程序;二是自动排水与加热保护,要求空调在停机或待机状态下,能够自动排空易积水部位的冷凝水,并对关键管路进行电加热或循环加热,防止冻结;三是故障报警与远程监控功能,一旦系统检测到冻结风险或已发生局部结冰,必须在本地显示终端发出警报,并可通过物联网平台向用户或维保单位推送预警信息。
此次标准的出台,源于近年来多起因空调系统冻结引发的安全事故。例如,2023年冬季,某北方城市一商业综合体因中央空调排水管结冰导致爆裂,造成大面积漏水,不仅影响正常营业,还引发了建筑结构渗水问题。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暴露出部分空调产品在极端气候适应性方面的严重不足。
行业专家指出,过去空调产品的防冻功能多为可选配置或高端机型专属,普通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忽视此类细节,导致在实际使用中面临较大风险。而此次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安全标准迈进。
从技术层面看,实现防冻保护并不复杂,但需要系统性的设计优化。例如,在室外机底部加装电热膜、在排水管内嵌入温度传感器、优化制冷剂循环逻辑以减少低温停机时的冷量残留等。多家主流空调制造商已提前布局,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均表示其2025款新品已全面符合新国标要求,并在控制系统中引入AI算法,实现更精准的防冻判断与能耗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全生命周期安全”的理念。不仅要求设备在出厂时满足防冻性能指标,还规定在正常使用年限内(通常为8至10年),防冻功能不得因老化或环境因素失效。为此,标准配套出台了定期检测与维护指南,建议用户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检查,确保加热元件、传感器和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单位,新标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暖通设计中,必须将空调防冻能力纳入整体评估体系,并在竣工验收时提供相关检测报告。这将促使建筑设计更加注重气候适应性,推动“被动防冻”与“主动防护”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普及。
尽管新标准获得广泛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据测算,增加全套防冻保护模块将使单台空调制造成本上升约3%至5%,这部分成本短期内可能转嫁至消费者。其次是老旧设备的处理问题,目前全国仍有数千万台不具备防冻功能的在用空调,如何引导用户逐步淘汰或加装改造,将成为政策执行中的难点。
对此,相关部门已提出配套激励措施。部分地区计划将空调防冻改造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提升工程”,提供财政补贴;同时鼓励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优先支持符合新国标的节能防冻机型。
总体而言,《空调系统防冻保护功能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建筑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本质安全水平,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提供了技术保障。未来,随着智能传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空调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真正实现“四季无忧”的舒适体验。
可以预见,这项标准将成为我国暖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中国制造的空调产品在全球市场中树立更可靠、更智能的品牌形象。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