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节能降耗已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众多家用电器中,空调作为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的主要能耗设备,其能效表现备受关注。然而,除了运行时的能耗外,空调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问题长期被忽视。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房间空调器待机功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新规范,标志着我国在提升家电能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新规范明确规定了房间空调器在非制冷、非制热状态下的最大允许待机功率,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房间空调器待机功耗不得超过1.0瓦。对于具备Wi-Fi、蓝牙等智能联网功能的空调产品,待机功耗上限放宽至3.0瓦,但仍需满足更严格的能效测试条件。这一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空调待机能耗领域的监管空白,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节能参考。
待机功耗,又称“吸血鬼功耗”,指的是电器在关闭主功能但仍连接电源状态下所消耗的电能。虽然单台设备的待机功耗看似微小,但由于空调普及率高、使用周期长,累积效应不容忽视。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每户拥有1.3台空调,若每台空调日均待机20小时,按旧有平均待机功耗2.5瓦计算,全国每年因此浪费的电量超过4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座中型火力发电厂全年的发电量。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也增加了碳排放,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此次新规范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技术可行性与产业现实。标准起草组联合多家空调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历时三年开展大量实验验证和技术评估。结果显示,通过优化电源模块设计、采用低功耗芯片、改进待机控制逻辑等手段,主流品牌已具备将待机功耗控制在1瓦以内的技术能力。部分领先企业甚至实现了0.5瓦以下的超低待机水平,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还强化了测试方法的科学性与一致性。以往由于缺乏统一的测试流程,不同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导致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新规明确了待机状态的定义、测试环境条件、数据采集周期以及判定准则,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同时,要求企业在产品铭牌或说明书上明确标注待机功耗数值,增强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从产业角度看,新规范的实施将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短期内,部分中小厂商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尤其是依赖通用模块、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并推动中国空调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此外,低待机功耗技术的突破也将为中国家电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新的优势,特别是在欧盟、美国等对能效要求日益严格的海外市场。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范带来的不仅是环保效益,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节省。以一台待机功耗从2.5瓦降至1.0瓦的空调为例,按每天待机20小时、电价0.6元/千瓦时计算,单台设备每年可节省约6.5元电费。虽然单台节省有限,但若全国5亿台在用空调全部达标,年节电潜力可达30亿千瓦时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显著。
可以预见,随着新规范的落地实施,房间空调器的整体能效水平将迎来全面提升。未来,相关部门或将把待机功耗纳入能效标识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引导。与此同时,公众节能意识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专家呼吁,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应关注待机功耗参数,优先选择节能认证产品,并养成“长时间不用即断电”的良好习惯。
总之,房间空调器待机功耗限值新规范的发布,是我国推进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细节能耗的关注,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通过制度约束、技术进步与公众参与的协同发力,我们有望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共同守护地球的能源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