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节能潜力日益受到关注。在空调水系统中,水力平衡是影响系统稳定性和能效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由于设计、施工及调试环节的不规范,导致许多空调系统存在“大流量、小温差”、末端冷热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系统的节能效果。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空调系统水力平衡调节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新规范”),对水力平衡的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本文将对该新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帮助行业从业人员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相关技术措施。
新规范首先明确了水力平衡的基本原则:系统应在设计工况和变工况下均实现合理的水力分配,确保各末端设备获得所需的流量。这意味着水力平衡不再是静态调试的结果,而应贯穿于系统全生命周期。规范强调,水力平衡应从设计阶段开始介入,避免后期通过“阀门节流”等被动手段进行补救。设计单位需根据负荷特性、管网布局和控制策略,合理选择水力平衡装置,并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
在设备选型方面,新规范对静态平衡阀、动态压差平衡阀、动态流量平衡阀等关键设备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其中,静态平衡阀主要用于系统初调,应具备精确的流量测量和设定功能,推荐采用带测压孔和锁闭装置的产品,以确保调试结果的可追溯性和长期稳定性。对于变流量系统,尤其是采用变频水泵或末端电动两通阀的系统,规范建议在分支管路或末端回路上设置动态压差平衡阀,以维持末端压差恒定,防止因其他支路流量变化引起的干扰。此外,对于对流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如精密机房、医院洁净室),可选用动态流量平衡阀,确保流量不受系统压力波动影响。
新规范特别强调了调试环节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保障水力平衡效果的关键步骤。规范要求所有空调水系统在竣工验收前必须完成水力平衡调试,并形成完整的调试报告。调试过程应包括:系统清洗、排气、压力测试、流量测量与调节、数据记录与验证等环节。调试人员需使用经过校准的专业仪器(如超声波流量计、压力计等)进行现场测量,依据设计流量对各支路进行逐级调节,直至满足允许偏差要求(通常为设计流量的±5%~±10%)。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明确提出,禁止仅依靠阀门开度经验判断进行调试,必须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在运行管理方面,新规范倡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定期检查平衡阀的工作状态,防止因杂质堵塞、阀芯卡滞或人为误操作导致平衡失效。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建议结合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对关键支路的流量、压差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力失衡问题。同时,规范鼓励在系统改造或负荷变化较大时重新进行水力平衡复核与调整,确保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此外,新规范还对施工安装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平衡阀应安装在便于操作和测量的位置,前后应留有足够的直管段以保证测量精度;电动调节阀与平衡阀的配合使用应避免控制冲突;系统排空和排污设施应完善,防止气塞和杂质影响平衡效果。这些细节要求有助于提升工程实施质量,减少因安装不当导致的系统性能下降。
总体来看,新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空调系统水力平衡技术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调控”转变。它不仅提升了技术标准,更推动了设计理念的更新——从“满足基本功能”转向“追求高效节能”。对于设计院、施工单位、物业运维单位而言,理解和掌握新规范的技术要点,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项目品质和运营效益的重要途径。
未来,随着智能控制、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水力平衡将逐步实现在线诊断与自适应调节。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扎实的设计基础、规范的调试流程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始终是保障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石。行业各方应以新规范为契机,全面提升水力平衡技术水平,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