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影响环境的因素中,制冷剂的使用因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的加剧而备受关注。作为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家电产品,房间空气调节器(即空调)所采用的制冷剂直接关系到大气环境的质量。为此,我国相关部门正式出台了《房间空气调节器环保制冷剂使用规范》,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范的出台背景源于国际社会对高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制冷剂的逐步淘汰要求。传统空调普遍使用的氢氟碳化物(HFCs),虽然不破坏臭氧层,但其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部分型号的GWP值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倍。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已承诺从2024年起冻结HFCs的生产和消费,并在此后逐步削减。此次出台的规范正是落实这一国际承诺的具体举措,旨在引导空调行业向更环保的技术路径转型。
规范明确提出了房间空调器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优先采用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150)、零臭氧消耗潜能值(ODP=0)的环保制冷剂。目前符合该标准的主流替代品包括R32、R290(丙烷)以及正在研发中的新型天然工质如二氧化碳(R744)。其中,R32因其性能稳定、能效较高且GWP值约为675,虽略高于理想标准,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被广泛推广;而R290作为天然制冷剂,GWP仅为3,环保性能极佳,但因其可燃性较强,对生产、安装和维护环节的安全要求更高。规范特别强调,在推广R290等可燃制冷剂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计标准,确保设备密封性、充注量控制和防火措施到位。
此外,规范还对空调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在生产环节,企业需建立制冷剂使用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充注量和类型,杜绝非法添加或超量充注行为;在销售和安装阶段,要求服务商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操作人员须接受专业培训,确保制冷剂回收与充注过程规范;在报废处理方面,强制推行制冷剂回收制度,禁止直接排放至大气,鼓励建立逆向物流体系,提升废旧空调中制冷剂的再利用比例。
为保障规范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将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自2025年起,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房间空调器必须符合新制冷剂使用标准,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不得进入市场。同时,国家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线升级,降低环保制冷剂替代的成本压力。对于积极采用R290等前沿技术的企业,还将给予绿色产品认证和优先采购推荐,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范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产业生态的重塑。它倒逼空调制造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压缩机、换热器、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协同优化。一些领先企业已开始布局小型化、高效化的R290空调生产线,并在海外市场取得良好反响。与此同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为绿色产品创造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愿意为更环保的空调支付适当溢价,这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售后服务网络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可能影响新型制冷剂设备的维护质量;此外,公众对可燃制冷剂的安全顾虑也需要通过科普宣传逐步消除。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和技术指南,强化跨部门协作,构建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到回收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总体而言,《房间空气调节器环保制冷剂使用规范》的出台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制造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有助于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将引领全球空调产业的技术变革方向。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每一台空调都将更加清洁、高效,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