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化、绿色化建筑理念的深入发展,多联式空调系统(VRF系统)因其高效节能、灵活布置和智能控制等优势,已成为现代民用与公共建筑中主流的空调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发布并更新了多项关于多联式空调系统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系统在规划、选型、安装、调试及运维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首先,在系统设计阶段,新规范强调负荷计算的精确性。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和《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T 431 的最新修订内容,设计单位必须依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能、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人员密度、设备发热量等因素进行逐项冷热负荷计算,严禁采用经验估算或面积法粗略取值。同时,应充分考虑室内外机之间的高差、管路长度、弯头数量等对制冷剂流量和系统效率的影响,并据此进行容量修正和配管设计。
其次,在设备选型方面,新规范提高了能效准入门槛。依据《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 的最新版本,多联式空调系统的综合制冷季节能效比(IPLV)和制热季节性能系数(HSPF)必须满足一级能效标准,鼓励采用变频压缩机、全直流变频技术及热回收型系统,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此外,系统设计应优先选用环保制冷剂,如R32等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工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安装环节,新规范对管道布置、电气接线、排水系统及室外机安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制冷剂铜管的焊接必须采用氮气保护焊工艺,防止氧化物进入系统造成堵塞;管道保温应使用闭孔橡塑材料,且保温层厚度不得低于规范最低限值,尤其在穿墙、穿楼板部位需加强密封处理,防止结露。室内机安装位置应避开热源、避免短路回风,确保气流组织合理;室外机则需保证足够的进排风空间,远离高温排风区域,并采取减振降噪措施,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相关要求。
电气安全方面,新规范明确要求多联机系统的电源线路应独立设置,配备专用断路器和漏电保护装置,接地系统必须可靠连接。通信线路应采用屏蔽双绞线,避免与强电线路平行敷设,防止信号干扰。所有接线端子需压接牢固,并做防水防潮处理,特别是在潮湿环境或室外部分,应加装防护盒。
调试与验收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新规范规定,系统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抽真空处理,真空度应达到-0.1MPa并保持不少于1小时,随后按设计要求定量充注制冷剂,严禁“凭感觉”添加。系统运行调试应涵盖制冷、制热、除湿、待机等多种工况,检测各室内机的风量、温度响应、噪声水平及遥控信号稳定性。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需提交完整的施工记录、压力试验报告、真空保压记录、调试数据及用户操作手册,监理单位应组织建设方、设计方共同参与现场测试,确保系统性能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
此外,新规范还强化了对施工队伍资质和人员技能的要求。从事多联机系统安装的技术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制冷与空调作业),并接受过厂家或专业机构的系统培训。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关键工序如焊接、保压、抽真空等实行影像记录留存,便于后期查验。
综上所述,多联式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正逐步迈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绿色化。新规范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与能效水平,也为建筑整体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多联机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而设计与施工标准也将持续迭代升级,推动暖通空调行业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